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3年完成3000万平方米老新村改造 老旧小区如何打造美丽宜居住区?

2021

05/19

09:0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近日,一份《关于全面推进市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的方案出炉,为“十四五”期间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制定了“路线图”:3年内完成3000万平方米老新村改造,2000年以前建成的需改造的老旧小区(包括商品房、安置房等)全覆盖,期间,将建立“项目储备库”,引进社区“规划师”,围绕基础、提升和拓展三个层次标准,将老旧小区改造与背街小巷整治、街区道路建设全面融合,推进片区整体更新。这份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蓝图”如何变身美丽宜居住区建设的美好现实?记者采访了市住建部门。

  一区一策

  因地制宜规划宜居空间

  在梁溪区黄泥头佳苑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现场,设计方案中的一条滨河特色风光带已初见雏形。据了解,该小区专门聘请了第三方设计团队对小区及周边环境细致考察,根据小区依河而建的特点,因地制宜设计了滨水慢行步道,并引进樱花林,打造小区内部的樱花大道,满足居民在家门口赏樱散步的需求。

  一小区一方案,聘请社区“规划师”,因地制宜“规划”宜居空间。“像黄泥头佳苑这样依托专业设计团队,对小区改造展开综合规划设计的模式,将在3年改造计划中全面实施。”市住建局物管处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明确了老旧小区“菜单式”改造内容,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小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拓展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比如,小区依河或者傍山,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有些小区闲置公共空间多,可重新规划设计,增加休闲项目,有些小区可利用的空间不多,则以增加停车位等实际需求为主,对原有设施智慧化、精细化改造。

  据悉,此次改造重点对2000年以前建成,近5年内未实施综合改造,且未纳入今后5年规划征迁的老旧小区(包括零散单栋住宅楼)全面提升改造。这些小区基础设施功能不足、物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明显,“一区一策”在规划时将按照基础、提升和拓展三个层次标准建立“项目储备库”,打造“定制化”宜居空间。

  整体更新

  依托社区改造推动片区更新

  近日,在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方案评审会上,新吴区欧典家园改造方案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小区内住户多,楼宇密集,可利用的空间少,而小区外围有正在建设的景渎路,还有一条紧邻的冷渎河,设计时将小区改造与周边道路建设和河道治理巧妙融合,沿小区外围打造一条总长951米、宽1.5米的蓝色步道。这样既满足了居民休闲散步的需求,又将小区改造与外围环境有机融合,推动片区整体更新。

  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街区道路建设如何有机结合,是此次3年改造计划着力探索解决的课题。在今年实施改造的192个老旧小区中,滨湖区震泽新村四个片区将一并改造,方案在设计时,从小区内部向外延伸,将四个片区共用的城市道路和背街小巷整治改造一起设计在内。滨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老新村改造与周边街区整治在雨污水管道更换、路面修补、增设绿化和停车位等方面都有共性,一体化设计施工可避免重复开挖、交叉作业,整体规划设计还能形成统一风格,提升片区风貌。

  “依托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片区整体更新,还需不同部门密切配合。”对于统一规划设计后,如何推进实施,住建人士呼吁不同的设施主体需统一观念,协同推进,避免设计实施“两张皮”;同时,鼓励国有企业及相关市场主体,对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规模化运营。

  尊重民意

  变“帮你改”为“我要改”

  2021年新版老旧小区改造将重点围绕居民关心的社区更新、服务提升等八个方面提标整治。比如,改善交通停车水平,从最基础的增设停车位、安装出入口道闸拓展到增设立体停车设施,推广智能化停车系统;对于提升老旧小区生活便捷度方面,3年内将打造覆盖小区的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市住建局物管处负责人表示,此轮改造由居民决定“改什么”“怎么改”“如何管”,从居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事做起。根据在改造中积累的经验,不少居民希望增设便民服务设施,这次改造将加大对老旧小区周边碎片化土地的整合利用,通过“插画式”改造方式,增加养老、托幼、助餐、集中供暖等配套服务设施。每个老旧小区在改造前,都将调研居民实际诉求,在设计改造时,最大限度实现百姓所盼。

  改造的目的是让住所更宜居,“百姓的痛点就是我们改造的重点。”住建人士说,通过设身处地考虑居民需求,改造项目中不少都是居民“急难愁盼”的焦点,例如,增车位、增充电桩、提升绿化休闲设施、改善便民生活圈等,随着一项项措施落地,百姓将体会到改造带来的益处,也将更加配合此项民生工程,从“帮你改”变为“我要改”,让宜居住区改造推进更加顺畅。(记者 孙倩茹)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