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e评 > 正文

传承“国之大运”文化遗产,让幸福河绽放美丽经济之花

2024

06/17

09:06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悠悠运河通南北,运载千秋连古今。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的大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大运河保护传承的不仅仅是一条河道,更是沿线城市千千万万民众的幸福生活。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个部分,全长3200公里,地跨35座城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文化带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包含我国东部六省以及中部两省,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拥有近9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5亿左右的常住人口,人口分布稠密,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水平较高。全面推动大运河“一产”“一带”“一园”融合发展,成功申遗10年来,沿线各地从打造“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开放之河、经济之河、幸福之河”出发,科学规划布局流域内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掀开千年运河生命的崭新华章,“唤醒”沿线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

  河道生态美观、文化遗产美丽、人民生活美好、文明交流美妙,这是沿线群众对大运河的期待,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新发展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图景。从空间布局上,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在时间坐标中,统筹活化保护和传承利用之间的关系。在水里,下大力气整治河道、疏浚水系,修复岸线;在岸上,下大决心关停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实现大运河水里岸上都美起来,沿线各城市共同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补短板、增特色,切实统筹好人与河的关系、河与城的关系,打通运河上下游的古今文脉、各河段之间的资源要素,让千年运河焕发崭新生机活力。

  通过“5G+VR”的科技展陈,仿佛“站”在船头、“踏”入历史长河,上一秒还在杭州拱宸桥闲逛,下一秒就在无锡清名桥喝起早茶,“珍贵的器物”“璀璨的文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文明”……一镜穿越运河17城,大运河边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今天的千年运河正活化两岸文脉、造福亿万人民。放眼未来,我们唯有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创新大运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之建成吐纳千年运河历史的世界级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推动运河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影视动漫、文化演艺、艺术创作、创意设计、文化装备等行业,加强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与廊道线路的跨区域整合,开发漕运之路、诗画之路、古镇之路、曲艺之路等运河旅游精品线路和黄金水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文化研学、文化演艺、体育休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把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旅产业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

  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盛;运河因城市而兴,因城市而荣。城市与运河唇齿相依,共荣共生。让我们将“国之大运”璀璨文化遗产转换为各城市产业优势,推动大运河“一产”“一带”“一园”科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让千年幸福河在新时代绽放美丽经济之花。(钱莉)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