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探索·思 > 正文

用好科技手段、激发公众参与热情、统筹做好保护开发 保护传承好工商文化遗产

2024

05/20

09:4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是每个城市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锡是工商名城,城市中留下的大量工业遗产,蕴藏着城市百年繁华的密码。近年来,无锡工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可喜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两难抉择、价值评估体系建设滞后、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文化遗产挖掘深度不够等。工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通过科技赋能丰富工商文化遗产产业形态、激发公众参与深挖工商文化遗产资源的积极性、统筹协调工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工商文化遗产保护人员业务水平等方式,让工商文化遗产“活”起来。

  科技赋能工商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工商文化是无锡历史文化的重要显现,“锡商”实践中构建出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但其存在感不太强,城市地域特色未能得到充分彰显。无锡工商文化遗产未能得到深度挖掘,物质文化遗产与精神文化遗产的产品设计缺少无锡地方风俗特征的融入。无锡工商文化消费场景未能得到拓展,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未能转化为产业形态,缺少数字档案、文创产品以及情景式带入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场景。

  数字化、信息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未来方向,要加快启动建设无锡工商文化智慧数字平台,提升“工商文化遗产+科技”服务能力,将工商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技术、文旅体验等整合为一体,把文物遗迹、历史嬗变等通过技术手段多元化呈现给社会,让工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更易被公众接受。通过“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会展”“文化遗产+直播”“文化遗产+研学”等多种形式,强化公众的参与感,让工商文化遗产“听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鼓励公众参与深挖工商文化遗产资源

  在我国自上而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下,更要注重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要拓宽公众参与工商文化遗产挖掘与宣传的渠道,打造传承无锡工商文化的坚实土壤。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工作人员要着力构建公众广泛参与的平台,向公众普及无锡工商文化遗产知识。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让公众及时了解无锡工商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拓宽公众接触遗产保护的路径,增加公众了解无锡工商文化的机会。鼓励专业机构和高校加强研究,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为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在工商文化遗产和公众之间建构物与人的“对话”,一方面工商文化遗产可通过自身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激发公众的求知欲望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公众将个人的理解投射到遗产之上,通过互联网平台转发、点赞、评论工商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开启对工商文化遗产的公众阐释。

  统筹协调工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要对无锡市内工商文化遗产的种类、规模、数量、水平、等级等进行系统整理和价值评估。从工商文化遗产的功能角度出发,将无锡工商文化遗产保护分为工业旅游、工业博物馆、商业产业区等几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适时建立一套科学的工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估体系,解决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重经济、轻创新”等难题。对于工商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其经济利益,还要凸显其文化价值,拒绝过度商业化现象。

  比如,工商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工商文化遗产相互影响,息息相关。城市工商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凭借其具有代表性且不可再生的遗产资源,很容易成为地区旅游开发的对象,但旅游开发会对城市工商文化遗产产生影响,过度开发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遵循“合理开发”的原则,注重“保护”和“继承”,将旅游开发与创新发展、资源利用等相结合,对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提升工商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水平

  工商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内容庞杂、牵涉面广,工作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工作人员要了解工商历史,并且要对工商文化遗产的存在区域和存续时间进行考察,推断其历史价值以及功能作用,还要对相关工商文物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判断其价值后对其进行维护处理,尽可能恢复其原本的面貌。所以,工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非常严苛。但是,现阶段工商文物保护行业人才缺乏,不少工作人员没有实际经验以及相关技能,使得工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质量不高。这就需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队伍建设,要面向社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组建一支实力过硬的团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经常开展业务培训,通过参加研讨会以及考核培训的方式,让工作人员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实际工作水平,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刘大禹: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马素伟、陈虹研分别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硕士)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