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21
10:06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家乡日常以吃米为主,村民平时几乎不蒸馒头、包子,但为了过年,家家户户却要做一次馒头,而且会做很多锅,足够全家早晚配稀饭吃上半个多月。
蒸馒头对于不常做的村里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那个时候的家乡,农村做饭主要依靠烧秸秆,对于烧水、煮饭、炒菜而言,烧秸秆绰绰有余,但对于蒸馒头、馏米糕来说,光靠烧秸秆有点费力,而且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一般都需要准备点柴火(木柴)、木炭,火才能烧得旺、烧得久。
平原水乡没有成片的山林可供砍柴,柴火只能来自房前屋后、圩旁塘边捡拾的枯树枝,树砍之后留下的树桩、树根和枝枝丫丫,做完家具剩余的边边角角的木板、木屑,无法修复的旧木门、木窗,坏掉的竹匾、竹筐、锹柄等木制、竹制工具,等等。
这个活得提前准备,一般由家里的男性负责,有的时候还需要小孩子搭个帮手,小孩子也乐意参与。锯木棍子的时候,一般是把木棍放在一个板凳上,大人的左脚站立,右脚提起来踩住凳子上的木棍,左手扶住木棍,右手抓住锯柄不停地来回锯,几番下去木棍就会按照大人的意愿变成一截一截的柴火。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可以帮助大人扶住棍子的另一端,也可以帮助大人去捆锯好的柴火。蒸馒头时,小孩也可以到锅堂帮助添柴烧火。
蒸馒头的工作主要由家中的妇女承担,经常几家人或者几代人一起忙活。有的是婆婆带着媳妇,有的嫂子带着姑子、弟媳,不管是婆媳还是妯娌、姑嫂,协作都是和谐的。
因为不常做,缺乏足够的训练,家乡的妇道们对蒸馒头普遍缺乏信心,即使经验已经很丰富的妈妈们,在第一锅馒头出笼前也始终会有担忧。加水和面的工作倒还好,主要难在发面、醒面上。这个和蒸米糕一样。在没有刻度计、温度计甚至没有钟表的情况下,对糕头酵母含量有多少,碱水放多少,发得怎么样,醒多长时间合适,怎么把握上锅蒸的时间,馅的咸淡如何,等等,全凭感觉。一个步骤掌握不好都可能导致馒头扁塌发黄不松软。
等到第一锅馒头出笼后口感不错,妈妈们紧张的神情才会舒缓下来,但还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口感不行,第二锅就需要继续调整。第三锅可能还需要控制一下火候。摸索、纠正,一屉接着一屉,一锅连着一锅,直到锅屋(厨房)里满是氤氲的蒸汽,暖意增加,年味也在变浓。
早期蒸馒头用的都是竹制蒸盘,土话叫“锅列子”,因为只有一层,一锅蒸不了几个,耗时费力。好在当时农户不宽裕,也蒸不了几笼,倒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连这个,当时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临到过年需要蒸馒头、米糕时,很多人家经常需要向邻居或者亲戚家借。
老家过去把包子也叫馒头,过年蒸馒头,多半蒸的都是有馅的包子。其中最常见的是青菜、豆腐丁、鸡蛋、油渣混合的馅。到上大学的时候,还感觉这才是最正宗的馒头。萝卜丝馅的包子也有,感觉要高级一点,口感更好一点。偶尔的时候还会蒸一些芝麻拌糖馅的包子,小孩子更爱吃。
对于孩子们来说,蒸馒头、水糕是寒假期间最激动、最有口福的时段。在锅屋里蒸馒头的时候,一般会在堂屋里放一块一米五左右直径的大竹匾,架在八仙桌上,也可以担在并排放的两条长板凳上。把带着热气装满蒸好馒头的锅列子提过来,倒扣在竹匾里,拿走锅列,撕去纱布,竹匾里剩下的就是热腾腾的馒头。第一锅的馒头是最受欢迎的。大人、小孩,你一个我一个,第一锅的馒头很快就所剩无几了。一天下来要做几十锅包子。小孩都是贪吃的,有的会一笼吃一个包子,一天下来能吃上几十个包子。蒸馒头这一天家里一般不煮米饭,但光吃馒头也够孩子撑的。经常有孩子在蒸馒头这一天吃得太多,导致积食,半夜拉肚子呕吐发烧。
过年是喜气的,准备过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保持个口彩似乎很重要。如果有哪个小孩冒失讲了不该讲的话,碰到较真的长辈,那么孩子一定少不了挨骂。
和的面准备多了,备的馅不够时,一般也会做一些名副其实的馒头,当地称为“实心馒头”。过年期间有馅的馒头没有吃完时,大人孩子一般也不会选择吃无馅的实心馒头。到了正月半之后如果还没有吃完,那个时候农户没有冰箱,为了防止馒头因为时间过长变质,一般会把这些实心馒头切成一片一片的,置于竹匾放在院子里晾干。和坨子、青菜等一起煮着吃,或者油炸、油煎,也是别有滋味。(龚浔泽 文)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