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12
06:50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做精做深“耕地+产业”双保提优两篇大文章
以节约集约成效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管好用活每一寸土地,才能为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新动能、厚植新优势。近年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以“厅市共建”为新起点,聚焦“四个示范”奋斗方向,大力开展耕地保护“三提两严”和产业空间优化焕新两大行动,不遗余力推动国土空间全域优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市获评“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光荣实现“五连冠”,并作为先进典型在第34个“全国土地日”江苏省主场活动上作交流发言,惠山区、新吴区获评“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江阴市获资金奖励;全省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在锡召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无锡经验”。可以看到,无锡正以坚定不移开展城市“空间革命”的锐气和勇气,努力走出一条既有无锡特色又有改革示范意义的节约集约发展之路。
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
工业风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的运河汇,时尚买手店云集,如今已成为无锡年轻人热衷打卡的文旅新地标。该项目去年投用,前身是无锡钢铁厂,占地面积约3.5公顷。在对锡钢厂工业遗存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市通过“拆除复原+新建结构”“TOD+文旅”等方式,打造了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的“城市会客厅”,建筑密度提升至50%(含保留建筑),让老厂房在华丽变身的同时,真正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今年,全省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在锡召开,与会嘉宾实地参观了新吴区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产业园。大家对新吴区和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主动靠前服务、科学选址,通过对辖区内低效用地连片收储,整合形成700亩连片净地用于保障重大项目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上述两个极具代表性的项目,在今年入选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首批典型案例,无锡也成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中入选案例最多的设区市。
作为全省陆域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之一,无锡很早就确立了节约集约的发展战略,尤其高度重视低效用地的改造开发,多措并举盘活低效用地、挖潜存量空间,积极通过空间治理和要素创新,来突破资源禀赋的局限,努力以较小的用地来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全市改造盘活产业用地约6.58万亩,新出让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超过6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市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公布的43个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这为我市加大低效用地的再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环境机遇。
结合试点工作要求,我市出台了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通过一系列示范项目的实施和创新政策的探索,加快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从“单一的土地要素”向“自然资源综合要素”转变,从“单一地块”向“片区统筹开发利用”转变,从“单一政策工具”向“综合运用政策工具”转变,力争试点期内完成不少于6万亩的低效用地再开发。
锚定目标,攻坚克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重点聚焦低效产业用地、低效城镇用地和低效乡村用地,通过建好一个平台、制定一套政策、打造一批案例,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依托“锡地云”存量资源智慧应用平台,完成首批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的上图入库,对项目的拆迁、供地、改造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跟踪;以产业园为重点,制定了产业空间优化焕新配套政策措施,出台了盘活存量土地激励资金实施细则,正向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产业用地盘活改造;分类总结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形成“腾退盘活+立体开发”“转让盘活+改造扩容”“自主改造+统租统管”等多元化改造模式。截至目前,首批入库的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中已有83个启动建设,面积达6265亩。
发力产业空间焕新,让工业“更上一层楼”
产业升级,规划先行。近年来,无锡大力推进“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建设,产业的纵深发展对产业用地功能混合、空间复合、智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锡如何更好地促进土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高品质的产业空间保障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构建符合无锡实际的“特色园区+连片净地+工业上楼”的立体保障体系,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制定了《无锡市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方案》,并联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以及市数据局,完善了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和“工业上楼”的产业引导、建筑设计、项目审批等技术指南,为产业空间的焕新升级提供了完备的政策支撑。
根据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方案,我市计划到2028年,在全市形成50个重大产业集中连片区和50个聚合发展区,整备3万亩连片净地用于保障“大项目、好项目”,因需制宜打造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定制化的产业空间载体,满足“工业上楼”需求,推动实现“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让产业协作更加低成本、高效率。
空间焕新正加速助推产业“上新”。去年无锡经开区推出了“都市工业新空间”计划,规划在3年内提供约1900亩产业用地,建设约400万平方米都市工业新空间,全力打造“工业上楼”“科产城人”融合新样板;新吴区正在建设的东裕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构建集生产、科研、办公、宿舍和商业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把无锡“工业上楼”高度刷新至98米,并聚力招引半导体、工业机器人等一批优质高端制造项目;融腾智造园作为梁溪区的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也是当地首个“五证齐发”的产业园项目,“上楼”的形态将为园区释放出更多的公共配套空间,植入文化、教育、娱乐等业态的新型园区致力于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催化剂”;滨湖区正在推进更新改造的湖滨工业园项目,腾退了原有的老厂房及低效企业,规划建设两组8层高的厂房和一栋20层的配套用房,用于高端精密电子研发设计及相关产业。通过更新改造,园区容积率可实现从1.0到4.0的攀升。
精准出招“护耕基”,端稳守好“饭碗田”
前不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2024年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单位名单,我市惠山区洛社镇、宜兴市徐舍镇榜上有名,各获得200万元资金奖励。
走进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只见一片片高标准农田阡陌有序、整齐连片,而在三年前,这里还有不少高低不平的零散田地。喜人的粮田“蝶变”得益于全域综合整治。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公布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名单,洛社镇成功入选,也是无锡市唯一入选这一国家级试点的地区。在全域综合整治期间,洛社镇全面排查梳理耕地后备资源,大力推进耕地整治恢复,经过三年的努力,整治区域内新增耕地约9.07公顷,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52.68公顷,真正让“小田”变“大田”、粮食实现稳产增收。
宜兴现有耕地总面积58.33万亩,是名副其实的“苏南粮仓”,徐舍镇则是宜兴最大的农业板块,耕地面积逾11万亩。近年来,宜兴市以徐舍镇为先行试点,积极开展全域覆盖的耕地有序恢复和集聚提升保护工作。两年来徐舍镇新增用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良田1万亩以上。截至去年年底,该镇已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9.74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90%。
粮田变“良田”,丰产有秘诀。为进一步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去年以来,我市以“提增数量、提优布局、提升质量”为目标,以“严格执法、严守底线”为保障,深入开展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计划用五年时间,将30亩、千亩以上连片耕地比例提高到60%和30%以上。今年全市排定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单元527个,拟新增耕地3.12万亩。宜兴、惠山等地率先试点“小田并大田”路径,惠山洛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在全省第一个通过综合验收,获批自然资源部第二批典型案例。
耕地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全市自然资源规划系统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严格执法总基调,持续深入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创建活动。各地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不断增强,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压实,全市土地执法态势持续趋好,违法占耕比连续多年维持在5%以下并逐年下降。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