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4年专题 > 2024东坡文化艺术周 > 本网特稿 > 正文

专家学者齐聚宜兴,共话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2024

06/24

14:24

来源

宜兴发布

分享

  6月22日,东坡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交流会在宜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东坡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宜兴,共同探索东坡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切关联。

  宜兴是苏东坡生命历程中尤为钟情的地方,他一生曾9次来到宜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宜兴深入发掘、理解苏东坡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从学术研究交流、遗产活化利用、文艺展示展演、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全面发力,全方位打造属于宜兴的“东坡文化IP”,助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此次交流会的召开,就是为了通过搭建东坡文化的交流平台,深入挖掘梳理东坡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进一步拓宽东坡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思路。

  交流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英杰等11位专家、学者,围绕《苏轼的文学创作与宜兴的历史文化》《东坡的诗酒趁年华》《宜兴溪山今更好》等论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既涵盖了东坡文化对宜兴历史文化、文旅资源影响的研究,又包括了对东坡文化资源历史意蕴、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的探讨,还包含了对宜兴打造东坡文化品牌的发展建议,不仅为宜兴更好弘扬东坡文化、促进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也让东坡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坡先生想把家安在宜兴,是因为这里有友情之约、亲情之系、湖山之美。“买田宜兴居阳羡,是他一辈子特别是后半生坚定没有动摇过的想法。”虽然未曾有过精确的表达,但他对宜兴的爱,或许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最美丽的地方、最安心的地方、最君子的地方、最宜居的地方。“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定义往往如此,而在东坡看来,宜兴和宜兴的生活恰如这种幸福生活的典型案例。”

  胡阿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

  在林语堂先生的英文版《苏东坡传》的一段译文——“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家……”与苏轼有关的学者和政府可以考虑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既分享经验也共享规则,从而获得各美其美、唯美与共的效果。

  王英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宜兴作为旅游大市,区位优势明显,但在环太湖地区面临同质化竞争。要发挥地缘优势,以东坡文化为切入点,优化升级产品体系。如推动茶-陶-东坡文化深度融合,促进东坡与名人名士文化融合,探索其与康居康养文化融合。同时构建服务型旅游模式,抓好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深度交融,形成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助力宜兴成为文化旅游高地。

  韩茂莉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

  宜兴所在的太湖流域地形似一碟形洼地,周边高、中间低,遭遇强降雨时,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当苏轼来到太湖流域的时候,他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随着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文臣越来越关注到太湖水利问题,他们撰写的关于太湖水利的文章也逐渐变成了能够实际运用的措施,其中,形成纵横交错的渠道以达到排水效果这样的措施,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眼下,太湖治理依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关注东坡的文学成就同时,其对于水利等民生问题的措施和努力在今天也仍然有思考的价值。

  张捷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

  宜兴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独特的山谷型乡村聚落形态以及紫砂陶文化、阳羡茶文化等人文景观。在与东坡文化的融合中,应充分借用东坡品牌、深度发掘文化遗产,创新旅游观光和休闲产品。然而,需注意东坡文化开放性可能带来的产品同质性问题,应合理、理性利用。东坡文化的超前性对当代旅游有积极引导作用,科学应用能提升宜兴旅游品质与效益,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字科技毫无疑问会成为我们活化文化遗产、转译文化遗产的重要能力和手段。在宜兴传承和活化利用东坡文化过程中,可以在数字艺术、数字文博、数字文旅、数字文创等方面进行发力,通过构建东坡文化的时空叙事、打造年轻人更喜欢的沉浸式交互场景等方式,找到东坡文化转译的有效方式以及应用场景,使我们利用东坡文化创造出的作品真正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方永江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眉山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在推进“东坡行旅”协同发展中,如何讲好宜兴故事、谱写宜兴篇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入手做起。首先要深入调研宜兴及宜兴周边城市的东坡文化资源,做好“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宜兴单元。同时,大力构建东坡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东坡文化产业效应。此外,有效创新东坡文化传播方式,拓展东坡文化传播渠道,做好东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好东坡文化的价值,使其成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杨胜宽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副会长、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

  苏轼生活于北宋中后期,国家财政困窘、财富分配不均。熙宁变法时,他联系商鞅、桑弘羊变法得失,指出与民争利必失人心,危及政权。我们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苏轼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苏轼的思想体现了士大夫的良知与进步观念,其在地方为官时的抗洪抗灾等实践,也彰显了责任担当。

  李公羽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

  在苏轼的从政生涯中,辗转多地,展现了不俗的社会治理能力,至今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我们学习、研究和传承东坡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文学艺术,主要应是广义上的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这不仅对于当代法治建设、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培育与滋养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

  潘殊闲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西华大学文新学院院长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曾说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这句话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苏轼的独特性、珍贵性、重要性、永恒性和唯一性。事实上,苏轼的出现并非偶然,除了时代背景、个人命运以及人生遭际等因素外,离不开他出生与成长的地理空间——巴蜀地域及其文化对他潜移默化的熏陶、晕染和影响。这种影响,简而言之有三:一是天府之国的毓秀,二是“两河”流域的滋养,三是巴蜀学派的晕染。这三种因素相互叠加,使巴蜀文人普遍具有异于他乡的特质禀赋。

  彭林泉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三苏法治研究专家

  元丰七年十月,苏轼在宜兴黄土村买田,地点在湖㳇镇。“东坡初买田黄土村,田主有曹姓者已鬻而造讼。有司已察而斥之、东坡移牒,以田归之。”今后,建议加强苏轼产权保护问题研究,挖掘相关资源促进宜兴文化旅游发展。

  记者:俞婕 汪佳璐 翟霄帆

  制作:木辛 姜露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