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正文

保蓝天、护碧水、守净土,无锡亮出最新“成绩单”与“方法论”

2024

05/11

09:54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5月10日,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无锡市2024年水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土壤和地下水工作计划,解读《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春夏攻坚”专项行动方案》。

  护蓝天

  聚焦PM2.5和臭氧“双减双控”

  蓝,是城市天际线最鲜明的底色。今年以来(截至5月9日),无锡市PM2.5年均浓度值为38.5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PM10年均浓度值为58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一;优良天比率为87.7%,全省排名第二。

  “无锡今年目标是PM2.5年均浓度降到28微克/立方米左右;优良天数比率81.2%左右(约298天);降尘量2.4吨/月·平方千米;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7587吨、氮氧化物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9043吨。”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吴笛介绍,《无锡市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坚持源头治理,聚焦PM2.5和臭氧“双减双控”,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在大气臭氧防治上的攻坚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据了解,今年4-6月是“春夏攻坚”行动中的重点时段,大气环境处主要围绕工程项目减排、全电工地建设、扬尘源污染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化工园区提升整治、油品综合整治、餐饮油烟等重点内容提出了11项具体要求。“为了使二季度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同比一季度明显改善,我们这些要求主要聚焦的还是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和重点行业治理,比如我们要求加快29个全电工地建设推广,强化渣土运输车辆全封闭运输管理,持续推进干散货港口码头全封闭料仓建设;在油品VOCs(挥发性有机物)方面,引导错峰开展装卸油作业,鼓励夜间加油。同时,餐饮油烟专项治理也会持续推进。”

  保碧水

  攻坚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近年来,随着无锡全域水生态的不断修复,“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图景正持续展现。今年,无锡市工作目标是国考、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88.0%和95.8%,较2023年工作目标分别提升4、1.4个百分点,较2023年实际完成情况一致。此外,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列入工作目标,主要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2项指标评估得分同比改善,逐步推进水质考核向水生态考核转变。

  “我们将主要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汛前隐患排查整治三方面着手。”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何永军分析,城市污水管网整治一直都是攻坚难点,今年将围绕“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制定全收集全处理规划,预计完成新改建污水管网31公里、新增日处理能力14.5万吨,建成27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

  此外,全力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1+9”和长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专项行动方案是今年无锡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之一,“我们会建立工业、生活、农业等污染源清单、问题清单及治本工程清单,确保长江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实现连续十七年太湖安全度夏。”据了解,今年全市计划建设680条美丽幸福河湖,并挑选优秀案例申报国家级、省级美丽河湖。

  守净土

  梁溪科技城核心区域管控和修复工程陆续启动

  2023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07%,比上一年上升0.5个百分点,134个建设用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安全利用率为100%,9个国考地下水点位水质全部达到省下达的考核要求,“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底线牢牢守住。

  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王英满介绍,2024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14个地下水国、省考点位水质达到省下达目标考核要求。为此,全年共排定8大类共947项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涉及重点污染地块管控和修复、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梁溪区创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的第三年,也是关键的一年,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今年梁溪区的一举一动也是备受瞩目。王英满透露,今年梁溪科技城核心区域8个地块的管控和修复工程将陆续启动,并引进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打造土壤修复减污降碳试点。“我们将围绕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化监管,完成土壤调查全过程监管平台建设并启动运行。此外,我们希望可以聚焦绿色低碳、推进连片污染地块科学精准修复和开发利用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亮点。”(吴雨琪)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