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无锡新闻 > 正文

产学研融合新平台上线,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摁下“加速键”

2024

05/02

08:2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加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无锡全力建起一条成果转化“高速通道”。近日,无锡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联盟成立,集纳多方主体,打造资源互补、要素融通的创新生态。联手一流高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启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助力成果熟化,无锡正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加强布局,加速科研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

  “大体量”新平台融通创新资源要素

  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投机构、银行、校友会、技术转移机构……从新近成立的无锡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联盟的组织架构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联盟的“大体量”。“除了企业会员和由各种机构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联盟还对个人会员开放,吸纳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技术经理人和高校人员,目的就是集众人之智、成众人之事,最大化发挥各方资源优势。”联盟成立仪式上,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这样阐释联盟的组织及目标。

  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是实现科研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的必由之路,也是无锡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一门“必修课”。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之下,无锡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联盟的建立恰逢其时。“一方面,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输出,另一方面,也为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产业需求和实践场景。”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会长殷宝良说。

  据介绍,联盟将通过企业需求会诊、先进成果展示和深度产研对接等形式,分享行业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进展和市场动态,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针对不少企业面临的“痛点”——技术人才培养难题,联盟将依托高校院所等资源,以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技术骨干。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个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已被提上联盟的工作议程。该服务平台将聚焦企业新品研发、技术创新等需求,通过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技术经理人服务团队、规范技术成果转化流程等方式,灵活融通各类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精准对接和高效服务。

  与联盟数字服务平台一同排定的,还有一张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单。殷宝良理事长介绍,年内,联盟将组织会员赴北京、上海、西安、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双一流”高校进行科研成果对接。针对我市“465”现代产业集群,按照不同细分产业定向邀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顶尖科学家或专家教授来锡分享科研成果、交流合作等。同时,聚焦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招引、新产品开发、高校成果对接等需求,联盟以“一对一”上门专项服务方式,常年开展专项定制服务,如请专家教授现场诊断、管理团队技术培训、定向高校访问等。

  市校联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链条上,长期存在着一组矛盾: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高价值科研成果难以被发现、被应用;另一方面,一些亟需技术支撑的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近年来,国内一批顶尖高校纷纷发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建设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地方合作等形式提升转化成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政策,增强校地协同的专业服务能力。

  受邀参加无锡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联盟成立仪式的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技术转移部主任张鑫蕊介绍,截至2023年底,清华大学有效专利累计29337项,其中已成功转化到企业的占43.6%。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清华大学在知识产权、人事兼职、研究院政策等方面制定了4项基础性制度和12项管理细则。“激励机制也已经升级到4.0版本。”张鑫蕊透露,学校在收益分配方面也设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旨在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自2014年系统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起,十年来,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已经衍生出约320家企业。目前,清华已有一批项目落地无锡,孵化了10家科技企业,其中不乏成果卓著的典型。近期,清华无锡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无锡清耳话声科技有限公司就有一个牵头项目获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

  “我们把2022年到2030年定义为学校的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期’,除了组织推动重大成果转化,还将持续优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张鑫蕊介绍,清华大学未来将重点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碳中和、工业软件、海洋工程、空间网络、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攻坚重大成果,服务国家需求。

  瞄准顶尖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无锡主动对接,积极争取高校院所研究机构落地。去年,我市在清华大学无锡应用研究院发展十余年的基础上共同推进新的谋划——建设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着力突破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另一个“清华系”重大创新平台也落地我市——精密光电研发中心开展新一代宽视场巡天望远镜的大型光电设备关键技术研发。除了清华大学,无锡还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一流名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以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的互补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概念验证中心助力跨越“死亡之谷”

  从学术、研究到产品、市场有一条“死亡之谷”,阻碍着科技成果转化。“按照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分级,第一、第二级分别是原理和技术概念,从第三级的概念验证开始,就进入各方面主体都不太愿意投入的‘死亡之谷’。”张鑫蕊在多年的技术转移工作中观察到,直到通过概念验证开发出原理样机、演示样机和原型样机,一项科技成果才能走出“死亡之谷”,进入投资人普遍感兴趣的阶段。

  如何帮助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聚焦概念验证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必不可少。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近期出台的《无锡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在科创载体中布局建设实体化运营的概念验证中心,为企业提供概念验证、研发设计、工程试验等科技公共服务。

  “概念验证中心起源于美国大学,目前国外链条已经相当成熟,由于不同的市场和体制机制情况,我们建概念验证中心可以借鉴但不应照搬美国模式。”近日来锡参加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论坛的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就概念验证生态系统的营造与运营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王文认为,目前国内存在大量成熟度偏低的科技成果,尚不具备转化条件,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也还不健全。因此,相比单纯走线下概念验证的传统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概念验证平台,可以接触到更多高成熟度的科技成果,有效提高转化成功率。

  “概念验证,不仅仅是验证一项技术能不能变成样机。”王文进一步提出,除了技术方面的验证,概念验证平台也应把商业准备、市场认可度、研发团队能力等纳入验证的指标范围,系统性评估一项科技成果的转化潜力。

  无锡概念验证平台的规模化建设已蓄势待发。去年10月,我市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首个概念验证中心落户蠡园经济开发区,该中心也是国内首个专注于新型结晶性多孔材料MOFs/COFs的概念验证平台和中小试基地,可为相关装备、材料的研发提供必需的测试验证条件,助力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孵化生态系统。随着各个产业集群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未来更多不同行业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将在锡落地,助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记者 朱冬娅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