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探索·思 > 正文

精准施策,提升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2023

05/23

13:4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备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十四五”时期,无锡应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破解资源瓶颈约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目前,无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既有基础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需要精准施策加以解决。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结构

  目前,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企业为相关产业的配套零部件生产型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在核心部件、组件、总成件等方面涉及不多。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后续储备力量仍显不足,相关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有待提高,缺少有较强影响力、知名度的“拳头”产品。

  培育有鲜明“显示度”的行业“链主”企业。聚焦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在无锡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中,遴选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链主”企业苗子库。鼓励相关重点企业开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工作,孵化一批具有鲜明“显示度”的行业“链主”企业。

  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聚焦核心主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在产业链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对于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至关重要。无锡可以遴选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储备型企业,鼓励其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现代化生产管理体系,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攀登。

  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网络

  目前,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应用人才仍然不足,高端研发人才尤其稀缺。“十三五”期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平均值约为75%,与南京、宁波、青岛等城市有不小差距。此外,无锡获评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偏少。

  夯实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硬件”底座根基。以无锡在全省率先开展“碳普惠制”试点为契机,加快切入氢能发展“赛道”,主动开展产业园区重大项目能源“零碳行动”,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拓展新空间。坚持调整能源结构和节能降耗双重发力,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依托零碳科技产业园等载体,优先引入有利于落实“双碳”目标的重大项目,探索“产业园区+双碳项目”一体化模式,助力争创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提升人才金融“软件”服务质量。依托无锡“才交会”、太湖人才计划,用好无锡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精准引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依托无锡的海外高端人才交流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缺研发人才引聚网络,并加大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和媒体宣传力度。发挥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优势,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适配的数字金融产品。

  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无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环保联动、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热、民间冷”现象。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资来源较为集中单一(以日韩为主),产业对外投资的区域布局也亟待优化。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以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无锡企业为主要市场主体,鼓励其对外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无锡民企力量。在无锡的城市外围毗邻区域,落实与长三角“两区五市”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内容,加大长三角城市信用联盟成果应用力度。擦亮无锡“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监管标准互通、结果运用互联。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无锡贸促会、市欧美同学会、国际友好城市渠道,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准入、产品研制、服务提升等国际标准。依托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健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充分维护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发展的形象。发挥无锡物博会、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的“磁场”效应,增强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辐射力。

  (张飞君:无锡高新区招商发展中心高级经济师)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