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走进城市的记忆 > 工业遗存 > 正文

阅读老建筑|乡村制丝工业明星——玉祁制丝所

2022

02/25

10:3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玉祁制丝所前身为无锡瑞纶丝厂,我国著名蚕丝专家费达生在此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日本立缫式缫丝机,并对各道工序进行了系列改革,推动了无锡乃至周边地区乡村制丝业的发展。该所生产的“金锚牌”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良好反响。

  “金锚牌”生丝诞生地

  昨天,记者顺着导航来到玉祁街道,寻找玉祁制丝所。这是一座位于玉祁酒厂内的民国青砖结构建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厂房。厂房虽历经近百年风霜,却依旧屹立、牢固。玉祁酒厂相关部门负责人赵成起表示,厂房仍在发挥着作用。而距离此厂房不远处有一座高约20米的古朴无华的水塔。厂房和水塔如今都是玉祁酒业工业旅游点。

  “当年玉祁制丝所和其主打产品‘金锚牌’生丝一样备受关注。”玉祁街道文史爱好者张建清在玉祁广电站工作几十年,对当地一些历史遗迹和名人传记耳熟能详。他告诉记者,现如今对玉祁制丝所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也许与这座建筑当年多变的经历有着不小的关系。

  1928年前后,在上海银行系统工作的玉祁当地吴姓业主,在家乡开设了无锡新纶丝厂,后变更厂名为无锡瑞纶丝厂。丝厂传到其子吴申伯手里时,厂里有工人300余名,设备200多台,当时规模相当大,丝厂门口河流也建有码头。费达生来到玉祁后和吴申伯达成合作协议,1935年厂名变成了“玉祁制丝所”。费达生采取系列措施进行改革,该厂生产的“金锚牌”生丝,很快畅销国际市场。

  1936年,何香凝、邵力子等名流参观玉祁制丝所,并分别留下“农业救国”和“本有蚕桑利田野,行看衣被遍寰瀛”的题词。

  张建清表示,也许是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丝厂停产了。上世纪50年代,河对面的酒厂开展公私合营后规模扩大,原有厂房不够用,上级部门同意酒厂逐渐迁入。约1960年丝厂搬到了石塘湾地区后,厂名亦随之再次更换。

  能人费达生

  “其实当初‘玉祁制丝所’能留下不俗成绩,是和一个能人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张建清告诉记者,这人就是来自江苏吴江的费达生。她是我国著名蚕丝专家,其百年人生,始终与中国蚕丝业相随相伴,终生挚爱蚕丝事业。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费孝通的姐姐。

  费家重视教育。1917年,14岁的费达生考取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以下简称“女蚕校”),以后又赴日留学,接着回到母校工作。1930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丝价暴跌,不少丝厂倒闭停工,但受“女蚕校”技术指导的部分生丝合作社因生产的改良丝质量好,售价比原来还高出些。这一现象引起一些无锡开明丝厂业主的关注,也促成了费达生与吴申伯的“合作”,之后丝厂租给“女蚕校”管理。“女蚕校”接管后,将厂名改为“玉祁制丝所”,委派费达生任经理。记者发现,挂在厂房外墙的铭牌上,也对这段历史作了简短的文字介绍。

  为推广新技术,费达生带领一批技术骨干进厂工作,引进了日本丰田式立缫车,由上海环球铁工厂协助安装。然后由国内机械业自力更生制造,将玉祁制丝所的同类设备全部改为立缫车,对煮茧机、剥茧机、复摇车等各道工序的机械和工艺也进行了改革。同时,对工人重新组织和训练,实行文明管理,建立了教室、医务室、哺乳室、浴室等,改善了职工福利,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生产能力持续上升。改革在江浙一带制丝业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推动了制丝技术的改进。据“玉祁镇志”相关史料记载,玉祁制丝所改革较为成功,促进了当地养蚕缫丝业的大发展,“乡间桑阴蔽野……大忙季节,家家灯火彻夜不眠”。“玉祁制丝所”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俗的一笔。 (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