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太华山区镇茂花村,约三分之一的土地种上了中草药,亩均产值约4000元,使这个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药谷”。每当金银花的采摘期,村里的富余劳动力都能参与中草药采摘,一天纯收入超过百元。日前在宜兴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富民增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宜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连续4年超过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别逐年缩小。去年,宜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000余元,位列江苏省县(市)第6位。
宜兴是苏南地区农村面积最广、农业规模最大、农民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近年来,宜兴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农民创业就业、农业合作社、村级经济发展等重点工程,力求让广大农民富起来,2013年全市农民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7.35亿元。该市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129家,涵盖特色种养、农业观光、土地入股、富民合作等20多个项目,合作社家数、社员人数、省级示范社数量均居无锡首位,合作联社数量在江苏省内的县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宜兴当地丁蜀镇的西望村还组建了全国首家以手工业为基础的紫砂专业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
目前,宜兴精心打造太湖渎区精品蔬菜、宜南山区经济果林、平原滆湖生态养殖、低洼圩区优质粮油等四大特色农业板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3%,土地的综合效益、增收效应不断提高。农业物联网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实验站落户宜兴,17个农业基地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更多农民享受到了科技兴农的成果。宜兴大闸蟹、百合、陶都水芹等一批农业品牌效益连年提升,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92种、绿色食品生产单位22个、有机食品生产单位57个。此外,宜兴还依托当地“洞、茶、竹、陶”的独特资源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5亿元,完成3324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218个,并形成山村风貌、水乡风情、综合集聚等八种美丽乡村建设类型。
宜兴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现代生态农业与城乡一体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宜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次保持了13%左右的年均增幅。去年,宜兴接待游客15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162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湖父镇洑西村“篱笆驿站”等农家乐发展如火如荼,联盟成员户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在宜兴山村,许多平日里下田劳动的群众,在节假日里就成为家庭旅社或者农家乐的老板。(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