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城有些小区门口的路建成好几年都一直没有名字,最近终于有路名了。昨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锡城已有60多条有路无名的道路“转正”。另据了解,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开展,锡城地名将更加规范,许多地名数据更完善,从中可查询到其历史沿革等内容,让城市的今昔变化更为清晰。
锡城新增200多新路名,三分之一属于“转正”
住阳光城市花园 C区的周小姐表示,在建乐家园和他们小区间有条路,平时经常走,但就是叫不出名字,有时给朋友指路,感觉特别挠头。最近,她听说这条南起太湖大道、北至建筑路的道路已获得了正式命名,叫做建乐路,感觉挺不错。
据介绍,无锡市地名办今年已新命名了200多条道路,其中1/3原本有路无名。“扬名和胡埭境内各规范了10多条,江溪街道也有好几条”,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还在整理和完善中。
像滨湖区境内有条路因为8路公交车经过,当地人称之为“新八路”,但其实并没有正式命名过。现根据其周边有南苑新村等地名,命名为南苑路。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无名路均会命名,地名办认为,一些在交通和运输中发挥作用,对当地居民来说较为重要的无名道路才会命名。一些在城市改造中变为新村道路的路段,如塘南新村北侧的老塘南路,曹张新村境内的一段永乐路,地名办工作人员表示暂时不会更名。
全国地名普查再启,航拍、录制地名发音皆首次
另悉,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已经开展,普查手段和要求都比前一次“高大上”了许多。比如首次动用了航拍,要求分四级建立、完善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即国家地名数据库),还要建立地名普查档案。“每个地名的数据至少要增加1/3内容”,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一个居委会在地名数据上只需要注明其成立时间和所在地点,根据普查要求则要增加解放以来其历史沿革和各类统计数据。对于农村居民点的普查要求更细,诸如村落聚集形态、传统民居及民俗等文化内涵等都需要入档,甚至还要采集照片、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这次普查最具特色的是增加地名语音采集,也就是要将地名的标准发音制作成语音文件存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像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原生读音、地方的地名专用字和方言读音,会在实地录制,确保清晰准确。
此外,以前无锡市区只有锡山和惠山两区有独立的地名管理机构,为了普查顺利展开,滨湖区和新区建立健全了地名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