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志”是指立志。“立”是“成立”,指孔子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心中有所持守,不退不转,不轻易改变。“不惑”是指不再迷惑。“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性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耳顺”,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即善于听人之言并能辨别其意。一说“耳顺”指能听进别人各种各样的话,包括刺耳的善言,逆耳的忠告等等。“从”,遵从。“逾”,逾越。“矩”,规矩,法度准则。
这一章可翻译为:
这一节是孔子自述其一生治学为人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十五岁即立志于学,不应理解为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自十五岁志于学到七十岁不逾矩,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各阶段前后相继,彼此关联。怎样理解这种关联,历来说法不一,有的从“志于学”之“学”切入,认为孔子讲的是自己一生不断学习的过程,直至达到很高的境界。有的从孔子“礼”和“仁”思想的角度理解,认为孔子七十岁以前不断地修行,要以礼克己而达到仁。七十岁以后,修行达到一定境界,从心出发,所有的言行都符合“仁”,是对礼的一种超越。这些理解都有一定道理。此章虽是孔子自述之语,无一句不是据实而来,但其中却尽有深奥玄妙之处,我们应结合自身阅历,仔细品味,便觉其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