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治水"黑科技"助碧水长流 无锡中心城区10多条河道引进一批"利器"

2024

05/27

07:4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一端有闸门挡着,另一端又因施工新增了围堰,因此导致河水发臭变浑的耕渎河,最近又成了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上月这里设置了一批球状治水利器后,河水变清了,即使现在气温高了,也丝毫不受影响。”正在岸边散步的居民谢裕章高兴地说。

  小区和企业密集分布、管网建成时间长且错综复杂,使局部水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波动,是不少地方面临的治水新痛点。今年起梁溪区对耕渎河等10多条重点河道在溯源截污的同时,加快引入一批领先、高效且有利于优化水生态的技术和设施,按“一河一策”开展综合治理。“水长清、岸长绿是百姓所盼、发展所需,引入治水利器和控源截污协同推进,能更好地标本兼治。”业内人士说。

  “千里眼”精准找“病灶” 为高效治水打好基础

  耕渎河入古运河段长约300米、宽约20米,两岸是石驳岸,岸上一边是密集的绿化、一边是房子。“治病要找准‘病灶’,就要检查水体污染当量、搞清污染来源。”工程治理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丰衡科技项目负责人陈全军说。

  多方联系后,他们联合擅长溯源检测的单位协同对耕渎河“诊脉”。检测单位将无人船放入水中,船体就按设定路线前行。船上搭载的流动注射分析仪和水质在线监测仪对水质进行走航监测,船上的侧扫声呐还对沿河两岸进行来回扫视,监测数据回传至岸基基站。在电脑或手机上,水体氨氮、总磷等含量可立时显示,并能看到清晰成像的水下地形。

  “身形”椭圆、两边有滚轮的水下机器人则深入水下查探污染来源。“机器利用高清摄像头和声呐技术对疑似暗管区域进行详尽排查,AI算法和智能化决策系统快速锁定污染源,并生成详尽的检查报告。”技术人员介绍。

  在“千里眼”治水利器帮助下,河道污染源等问题很快查清了。丰衡科技3月中旬开始“配药”诊治。检测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则称,“千里眼”新设备今年在我市投用,已对10余条河道的污染源等进行精准、快速“诊断”。

  “重大慢病”综合防治 提高河道自净能力

  污水管老化、错接、漏接致污水外溢,但又因上盖房子老旧而难以开挖检测、维修,或河道底泥污染重,不长水草,河水氨氮、总磷超标——对于这样的河道“重大慢病”,若只按传统的治理方式铺设新管网、清淤、增设增氧泵等,时间长,成本高。为河道“量体裁衣”引入对症的治水利器,则可提高河道健康“体质”。

  梁溪区科技城规划范围内、总长1.74公里的塘沟河今年起上马了多种治水设施。“塘沟河在2023年氨氮和总磷严重超标,水质主要为Ⅴ类,且没有水草,生态环境受损,采用这些国内领先的‘净水卫士’可持续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实施治水工程的无锡禹泰生态环境公司负责人王震锋介绍。

  在岸边石栏杆旁看到,新设的一个银灰色、半人多高的不锈钢箱体上面标注着“电子束动力净水系统”字样,后面有细如手指的管道通往河里。“设备使电子和波能技术在好氧情况下同步完成反硝化过程,可去除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将传统的微生物脱氮效率提高3倍以上。”王震锋说。再加上设于河底、能缓慢释放菌种并利用河道曝气扩散的固化微生物管,以及即将上马、一天可净化8000吨河水的气浮机系统,可有效降解河道氨氮、总磷、总氮、COD等指标。

  在他打开的手机页面上,还能看到绑在水下一个个海绵状的碳源缓释块,以及在水下1.8米至2米处连片绿色生态滤床。王震锋介绍,除了动力净水,还要让河道有完善的生物群落,提高自净能力。碳源缓释块可促进细菌新陈代谢,使微生物在较恶劣环境中快速繁殖并大量生长,有效降解污染物。河道南段有泵站抽水活水,平时水流较大不利于种水草,他们就设置了利于微生物着床的生态滤床;河道北段有淤泥、地势平缓,就种上了水草。后期这里还将投放螺、蚌等水生动物,尽早展现“鱼翔浅底”新貌。

  对症“开药方” 水质提升至Ⅲ类

  “药方”精准,是治水高效的关键。丰衡科技利用自行研发、治水效能国内领先的“微孔介质清洁源”产品治水。“我们在淤泥中加入高分子材料后高温烘烤、制成球状,再将清洁球分布于水体,利用表面微孔和材料特性吸附水体污染物。”陈全军介绍。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清洁球一周就可使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河道污染当量不同,清洁球“配方”也不同。科技人员对水体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进行详细检测后,开出3个“药方”,并在实验室不断进行比对、筛选,并于10多天后配制了效果最好的清洁球。

  如何运用拳头大的清洁球达到最佳净化效果?陈全军和技术员多次现场勘查后形成方案:沿河竖一排排低于水面的挂杆,上面挂网兜,装上清洁球后垂至水体下层,河底再铺一层纤维网并投入清洁球,再通过加设的超氧纳米曝气机有效增加水体溶解氧,河道相当于装上了立体“吸污网”。据介绍,只要维护得当,这样的净化效果可持续2年,之后再适当追加清洁球即可。新技术对河道扰动小,能持续高效净水,也为沿岸深入推进截污治污工程赢得了时间。

  “河道治理不仅要看眼前效果,更要着眼长远、‘一河一策’综合施治。”市水利局相关人士说。引入治水利器,有助于高效解决污染渗漏入河等问题,加上长效管护,可使河道长清久美。

  (朱雪霞)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