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教育 > 正文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融合5门学科,这堂课带学生“追光逐日”

2024

04/15

15:5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前不久,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学生参与了一次别样的“追光”之旅。

  “追光逐日,不仅是科技的实力,更传达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浪漫想象,以及对光芒、对未来勇敢探索的决心和志气。在座的同学们就是新时代的‘追光者’……”在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政治老师徐梦妘的总结中,以《追光——太阳能利用的新前景》为主题的五科融合课结束了。1小时的课堂里,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地理老师朱燕,市北高中化学老师李朝、政治老师徐梦妘,以及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的生物老师尹基峻、物理老师单臻共同带领学生探索太阳能。五科老师同上一堂课,这是一次学科融合的大胆创新。

  5门学科流畅融合

  聚焦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政治5门学科的这堂课,是市北高中省“十四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普通高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最初以为是一堂单纯的地理课,直到物理老师紧跟着上台讲解核聚变的时候,我意识到这节课不一般。”市北高中高二(11)班学生邱可儿说,虽然老师不同、学科不同,但是他们之间过渡流畅,没有割裂的感觉。

  一段关于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的视频开启了师生的“追光”旅程。在朱燕和单臻的引导和讲解中,学生从地理和物理学科层面探索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洞察核聚变释放能量的奥秘。李朝的出场让学生印象深刻,她一直“隐藏”在学生中间,直到单臻提问“发电站在晚上或阴天如何利用太阳能”时,她才起身带领学生了解熔盐储能技术的化学原理。除光热发电之外,太阳能还有多种应用形式,如光合作用、光分解水制氢和光伏发电,尹基峻指导学生在动手实验中直观感受光合作用下的能量转化。

  “从技术研发到项目落地,每一步都凝聚着创新的力量。”在徐梦妘的讲解中,学生了解到光热电站不仅将干净、高效的绿色能源输送至千家万户,还推动了当地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践行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质子碰撞、光合作用、能量转化……学生陆倩怡记住了课堂上不少亮点,“不同学科的老师都在最适合的时间为我解开疑惑,为我构建起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融合课的精彩不仅仅在1小时的课堂里。此前,课程团队与学生一同走进国网无锡市新吴区供电公司和车网互动示范中心上了堂“延伸课”,太阳能电池板、光伏发电等课本中的文字成为眼前实景,专业人员还与学生展开现场对话,这段经历以视频方式在课堂上呈现。“我觉得课本里的知识离我们更近了,能深刻感受到国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邱可儿说。

  这次“追光”之旅筹备了两个月

  1小时的课,5门学科,5名老师,如何做到最佳“配合”,呈现最佳效果?备课成了关键环节。

  采访了解到,这堂融合课经过了两个月的精心打磨,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无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无锡市李树民名师工作室、王荐名师工作室、张旭东名师工作室、刘海名师工作室、黄皓名师工作室都参与了这堂课从构思到落地的全过程。

  通过集思广益,团队获得了课堂思路的“最优解”。“这堂课我们已经反复上了许多次,既当老师,也当学生。”正高级教师、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教科室主任王荐强调,团队备课过程中始终强调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把学生活动作为核心问题去考虑。

  尹基峻已经第二次参与融合课,他在一次次实践中寻找让学生更快理解知识点的方式。“实践出真知。”尹基峻认为,备课期间外出研学以及课上的实验设计能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抽象的知识点。

  “对核聚变的内容印象最深刻。”采访中,多名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物理知识。而最初,单臻还在担心知识点难度过高,打消她顾虑的是学生积极的课堂反应,“我达到了教学目标之一: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单臻兴奋道,她希望为学生多拓展一些知识,便与团队一同商量,调整知识点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学科融合是趋势,跨学科的过程就是学生构建全面知识体系的过程。去年9月入职的新教师李朝通过课堂实践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最开始很好奇,几个老师一起上一堂课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新课堂形式,就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和探索新事物的态度参与了。”李朝说,在团队一次次关于融合课的探讨和思维碰撞中,学科间的衔接越来越自然,她逐渐意识到知识需要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讲解方式,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与融合课的探索实践。

  生态文明教育正在市北高中深入开展。“如今,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常见,这是我们带领学生‘追光’的原因。”李树民表示,接下来,还将为学生带来更多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融合课。生态文明是生存的永恒主题,当学生拥有了从理论原理到现实应用的成套知识体系,就能明确未来要学什么、怎么学、如何付诸行动,从而成为真正的“追光者”。(杨涵)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