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世象微纪录|我在耕读小院里探索“三零”生活

2023

12/12

10:18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口述:沈亦可 整理:记者 黄孝萍

  沈亦可,今年63周岁。在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挂职副所长期间,发起“三零”生态系统研究中心。2019年,他从上海回到家乡,在为父亲养老的同时,尝试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一个零损耗、零废弃、零污染的生态系统。

  四年的时间,许多细节在不断完善,这一实验吸引了圈子里全国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回去效仿,或许也为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带来一些启发。

  回乡打造生态循环小院

  我的家在老盛岸路边上,这里有一段古色古香的院墙,上面挂着“秦老师耕读小院”匾额。院门一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授予的“生态文明驿站”铜牌,另一侧则是“三零生态系统实验公益项目公示牌”。

  走进院内,墙角用太湖石堆叠,下方是一椭圆形状的鱼池,池中有几尾靓丽的锦鲤悠游其间,还有沟渠相连,周边种植近几十种中草药和花草树木。这些迷你的假山、水池、沟渠,还有各种植物,都在小区的公共空间里,属于小型的净水湿地系统。作为一个公益实践项目,有一部分经费是通过众筹获得的,有许多圈内朋友鼎力相助,我自己也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和经费去打造。

  小院的仿古门头,是我从旧建材市场收集来的旧青砖、旧瓦片。为了收集这些旧砖瓦,外加等待具备传统技艺的师傅,前后耗时三个多月。

  这里是我探索“三零”生态系统、践行生态生活方式的实验地。小院取名为“秦老师耕读小院”,是因为母亲姓秦,她是这里实验学校的退休教师。这里与其说是个院子,不如说是个通道,通道和门都在我家的范围内,一年到头昼夜敞开,周边居民都经此出行。路过的居民经常驻足观赏,有的小朋友则几乎天天要来打卡。

  我是学化学出身,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很杂,做过10年与集成电路研发有关的工作,搞过水质、化学试剂实验室,后来又从事了20年知识产权法务工作,担任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深度水处理研究会理事等。2013年,专职从事环保公益与生态生活推广,2014年起在上海发起成立推广垃圾分类、支持生态农业等项目的民间公益组织,2017至2018年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县驻村搞生态乡村建设。

  2019年,为给父亲养老,回到老家无锡。父亲患有“三高”和阿尔茨海默症,这个小院也能为老人养病提供良好的环境。那时我在想,自己从北上广到云贵川,不是在社区搞垃圾分类,就是驻村推广生态乡村,然而自己的家却嘈杂、潮湿、昏暗,值得反思。我决定,在自己的家中来做一项生态实验,通过亲身践行零损耗、零废弃、零污染生态方式,给大家做示范,影响更多人。

  践行“三零”生活方式

  这可不是做个花园那么简单。回到盛岸一村后,我还有许多探索。洗涤用的抹布是别人给的丝瓜络。我不用洗洁精,而是用山茶籽粉或无患子果肉煮水洗涤。秋冬季节,城市里到处都有无患子,捡来剥开果肉发酵制作清洁剂,果核制作拍打袋送给邻居好友拍打健身。

  现在我的家中存有发酵5年以上的环保酵素,也在试制植物发酵沐浴露、洗发液等,这些都是时间的产物。平时洗衣服、洗锅碗、洗澡、洗头、刷牙,都是生态圈里流行的生物发酵洗护用品或过氧化物洗涤剂,已经告别石化洗护用品六七年了。这些前期工作确保了生活污水在曝气氧化和湿地条件下可以得到净化。

  塑料微颗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医学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被披露。国家提出“双碳”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减塑净塑。我们“三零”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发起了“不塑之客”科普与无塑系列产品倡议,自己当然应该是一个“不塑之客”。

  这里绝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室内装饰不油漆,许多家具是旧家具市场淘换来的。饭桌兼书桌,是两块没有上漆的门板,热气腾腾的汤锅放上去也没事,不仅环保,还不要呵护得太精细。除一套折叠竹椅外,就是人家遗弃的旧藤椅翻修的,主体部分经过岁月洗礼泛着包浆的色泽,其它部位则是米白色的新藤条,这种混搭不仅是“惜物”的表现,也让旧物获得了新生。

  厨房下方的净水器是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无塑末端净水器,304不锈钢制成,排除塑料元素。我们正在研发一款无塑水杯,为了不使用塑料的密封垫圈,设计了一个木塞来防漏和保温。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家最不可思议的是切断了所有向市政管网排放污水的接口,在院墙范围内修建了承接厨房洗涤水和洗澡水,以及洗衣机排水等的水池,再加上沸泡石、珊瑚砂、活性炭以及投放菌种、增氧曝气等技术措施,实现了废水净化,用于灌溉小院内的花草树木。

  院中鱼池深度达2米,底部不硬化,成为小区范围最深的、与河道水位相通的水井。浇花和鱼池抽出到沟渠的水,都会经过土壤渗透和过滤,实现部分净化。

  用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

  我的宗旨,就是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推动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小院的多处院墙上张贴了一些“说明”,让别人了解这种生态生活方式。我家的大房间作为邻里公共空间开放,有一面墙是书柜,有我父母的藏书,也有我募集的有关生态建设、生态生活、修养身心的图书,免费提供邻里、好友借阅。经常邀请大家来品尝生态餐,交流与生态生活相关的话题。

  很幸运的是,我确实影响了一批人,周围有多位老邻居加入,担当“秦老师耕读小院”公益项目的志愿者,在我外出期间帮助日常维护管理。小院还免费提供洗涤、电动车充电等便利服务。社区和邻居都给我这个实验地以极大的宽容和支持。

  我的生态生活实验,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生态人参访,山西、北京、安徽、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都有同好前来。昆山的一位朋友十分认同这种“三零”生态系统实践,她让自家别墅改造的设计师、项目经理多次来无锡考察,并邀请我为她“出谋划策”。

  近段时间,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三零”生态系统的综述性论文《三零生态系统在生态乡村振兴中的思考与实践》,为在云南大山里的传统文化村落、自然保护区周边建立生态文明驿站做准备。毕竟在城市完整呈现零损耗、零废弃、零污染生态系统的实验有诸多限制。未来从居住环境到生产方式,都会面临时代转型,我希望为此做些探索。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