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e评 > 正文

做好垃圾分类,为美好生活“加分”

2023

05/26

09:43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连日来,涵养环保理念,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一批创新垃圾分类做法、践行垃圾分类的志愿团体和个人备受关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项系统工程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2019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这两年,全国各地纷纷推进,垃圾分类在各地成效渐显。垃圾分类虽看似一件小事,却为社会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我们坚定,无论是建设生态文明还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涵养环保理念、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都是应有之义。

  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推动绿色发展正在成为一道美丽的文明风景。截至2022年底,首批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接近90%;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都达到九成以上……从中可以看出,政府、社会与公众形成强大环保合力,让垃圾分类走深走实,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利用、废物处置无缝衔接。

  垃圾分类,制度先行。任何惠民政策的落实,都离不开法治的强制性,对于垃圾分类来说更是如此。这几年,上海、广州等173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对垃圾分类法规制度体系一再细化、完善,特别明确了垃圾分类工作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减少包装物,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的有效衔接等具体举措,让垃圾分类处理全流程闭环管理、运行更加精准高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下,各地应积极学习优秀经验,加强立法工作,坚持教育和惩戒相结合,强化公民垃圾分类的责任义务,让垃圾分类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文明风尚,技术为先。传统垃圾分类方式主要依赖人工分拣,费时费力,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较低,也存在着分类效率低、分类成本高等问题,很难调动群众参与热情。青岛走在科技前沿,率先推出垃圾回收“小黄狗”,实现垃圾投递后微信小程序实时到账,既节省时间还可以换钱;济南高标准打造智能化垃圾分类试点样板项目,智能垃圾分类箱集成了信息屏幕、端口扫描、自动报警等多项功能,实时显示各小区每天垃圾“收支情况”……智慧化管理让垃圾分类简单易行、效果更佳。可见,巧借信息技术,数字化管理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一网统管”,不仅能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更能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余婧)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