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 正文

无锡让乡村"拔节生长"彰显时代价值 ——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2023

04/06

07:4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3月,我市发出农业强市动员令,明确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力度要加大,并首次提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营主体、载体平台方面实现高水平建设。

  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怎么看待乡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高质高效实施的关键点。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立刚说:“通过规划引领、促乡村向美而行,乡村将尽快改变产业发展形态单一、村庄面貌刻板简单的格局,进而‘拔节生长’,彰显更丰富的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乡村振兴,将让城市更美好。

  多规合一,彰显乡村功能价值

  宜兴市新街街道的纯农业村潼渚村,计划三年内引入社会资本打造露营基地、利用村民闲置农房建设文创店铺等。“向农文旅产业跨出大步,底气源于现代农业专项规划、村庄规划。”村书记蒋振说。按规划,这个三山环抱、溪流穿村而过的乡村,要充分发挥宜兴环科园的生活功能区价值,发展成为山野创客聚落。

  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83%的现状,决定了乡村不能仅从农民、村集体增收的角度来发展农文旅,而更多要从接得住一些逐步向乡村转移的新产业新业态的维度来衡量。由于之前乡村和城市没有一体谋划、统筹建设,导致村庄田、厂、房混杂,村庄布局散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唯有依托去年我市制定的“五园五区六带”规划、现代农业专项规划和村庄规划,121万亩耕地、7000多个村庄才能有序发展,更好地凸显资源性优势。

  “五园五区六带”规划划定了全市农业农村的重点发展空间。这里包含五个具备国家级实施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五个“三生”交融的城乡融合先导区、六条串联浓郁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带。全市乡村产业项目、科技装备等将优先向这里倾斜。

  由市、6个市(县)区、49个镇(涉农街道)三级联动编制的“农地合一”现代农业专项规划,摸清了耕地及基本农田、园地等底数,各镇、村依此明确了农业园区发展方向、范围,相当于农业发展有了微观抓手。

  与现代农业专项规划协同推进的村庄规划,则使乡村各类用地规模和比例更优化、合理。“比如按照两个规划,村里就能尽快对农田中间的低效用地进行整治,可配套建设村民出行和机耕道合一的道路,避免漏建、重复建设等问题。”市委农办人士说。至去年底,我市1090个规划保留村庄均完成了村庄规划。“多规合一”将使乡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好地彰显功能价值。

  强化科技、改革,让农业农村更具活力

  3月,高标准农田今年建设任务敲定为10万亩,省农业科学院无锡分院成立……紧锣密鼓的节奏无不表明,我市农业农村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变“强壮”。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耕地“化零为整”,已不仅仅为了提高地力、保障粮食安全。在锡山区东港镇港南村,去年夹杂在稻田中间的2000多亩林地、水产养殖区退出后,建成2000亩高标准农田。“一退一增”迎来多方共赢新格局。种粮农民由原先30多户转为3个大户,大户共同投资300多万元新增烘干机、碾米机、无人机等高效农机20多台套,每亩粮食产量较正常年景增加约100公斤;经营方式由原先的卖稻转为卖米,效益实现翻番。当前这里每亩土地租金由原先的七八百元增至1100元,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收入增加;由于粮食面积增加,村集体也多了每亩725元的生态补偿金。也就是说,建设促进了农田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提升了规模化经营水平,更好地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农业强市进程下,科技亦将以更大力度挺进乡村,由以前的项目化、‘点上开花’状转为系统创新。”吴立刚说。今年起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建设加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农田”“无人农场”等高科技农业生产场景将加快涌现。省农科院无锡分院也将对我市种质资源加强保护,对水蜜桃、蔬菜等开展高标准生产科研示范,为智慧智能农业、生物育种等提供更强科技支撑。相应地,我市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乡村资源也将加快盘活,吸引更多人才、资金等入村,让农业农村更具活力。

  导入美学思维,让乡村因美而兴

  “桃源村10多年来一直在打造绿化景点、修路,但真正变得有品位、有活力是这两年的事,原因就是导入了美学思维。”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书记张谷说。

  步入这里的山南头自然村,村庄导向指示牌、旅游信息总览牌采用当地木材,并用麻绳、五谷杂粮等辅助装饰;园地、林地旁用石块或竹子围成栅栏,石磨、陶罐等老物件被嵌入景观墙,成为别具乡土风情的美学符号……优美的环境已迎来17个文旅项目,“文化艺术村”基本成型,成为全市村庄建设新样板。

  村庄建设不是简单地向城市看齐,不能搞成城市公园景观化模式,更不能千村一面。基于这样的理念,去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发布“乡村建设美学导则”,推动乡村由美化转向美学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将植被、农田、水系、道路、农房等按美学规范来布局,对山水林泉、土地荷田、民俗文化的美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使乡村更有品位。咖啡馆、微电影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在乡村驻扎。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乡村,不仅呈现特有的地域文化、自然肌理和风貌韵味,更能吸引人流、带来项目,为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打开新的空间。今年起,我市将培育一批乡村美学工匠,打造一批乡村美学示范村庄,推动更多乡村因美而兴。(记者 钱英洁、朱雪霞)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