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胡福明眼中的无锡文化

2023

02/24

10:0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2023年1月2日,无锡大先生胡福明与世长辞。作为1978年5月11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作者,他以共产党员的巨大勇气和知识分子的强烈担当,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成为40多年前那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胡福明先生凭借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把理论思考与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了一起,被大家深深铭记,也因此在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胡福明先生1935年出生在无锡县长安乡胡巷村一个世代务农之家。小学和初中时,他曾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失学过几次。1949年无锡解放后,靠着政府助学金,胡福明才读完了初中,成为长安中学第一届毕业生。父亲一心希望他将来当个小学老师,胡福明不负所望考取了无锡师范春季班。1955年2月,胡福明师范毕业分配到南京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作。同年夏天,国务院发出通知,号召党政群机关的年轻知识分子报考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抱着“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最好大学”的信念,胡福明三个志愿全填了北大,结果以第一志愿被北大中文系录取。24岁时,又被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胡福明先生到南京大学政治系任教。1982年,调离南京大学,到江苏省级机关工作。自此,胡福明开启了下半生的党政生涯,曾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兼省行政学院党委书记,省社科联主席,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概括胡福明先生的一生,大概是三段:“艰苦求学20年”“艰难任教20年”“服从组织,书生从政”。回顾自己的一生,胡福明先生总是说,他只是个知识分子,最看重的身份,就是大学教师。他说,思考是一生最要紧的事,党的理论工作者,时时刻刻都不能停止学习和思考。

  我和胡福明先生有过几次较短的接触。记得第一次近距离见胡福明先生是2008年4月16日的夜晚,在崇安寺二泉映月广场举办的吴文化节闭幕式晚会上,胡福明、何振梁、钱绍武三位无锡名人,成为当晚最大的亮点。而与胡福明先生时间最长的一次接触是在他办公室。依旧是2008年,当时还在复兴路办公的无锡市文广新局,拟推出一本名为《文化无锡》的刊物,作为弘扬无锡文化的人文阵地。当时我负责局办公室工作,受命主持《文化无锡》的创办。是年7月,我随时任无锡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叶建兴一起前往南京拜访胡福明先生,随行的还有无锡日报首席记者单红等,听取胡老对无锡文化建设的真知灼见,争取先生对《文化无锡》办刊的支持。

  抵达南京时,先生已在省政协办公地迎候家乡人。远离故土,乡音难改,胡福明先生一开口还是熟悉的无锡普通话。大家相谈甚欢,胡老表示全力支持《文化无锡》的创办。会面时间由原定的一个小时,延至两个多小时。时针指向中午12时,但胡老谈兴正浓。睿智的胡老对于家乡文化建设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仿佛给我们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文化课”。现将先生对无锡文化建设的思想、观点散记如下:

  发展文化刻不容缓。我们之间的话题从巢湖开始,一直延伸至广州、深圳,但核心,还是无锡。胡老认为,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鱼米之乡,经济殷实”,文化教育事业相对发达,而受益于“软实力”的反哺,古往今来,无锡一直是一座出众的城市。无论从无锡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还是从城市现如今发展的需求来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无锡刻不容缓,“过去人们常说,无锡经济发达、文化滞后。现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无锡到时候了。”

  吴文化研究必须打破区域界限。胡老认为,“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东西。鸿山遗址、阖闾城遗址,有大批出土文物。这些是吴文化研究最有力的物证。”“要联合苏州、上海共同研究。不要一开始就在吴文化的归属问题上纠缠不清,这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着力于文化研究,打破区域界限。眼光要宽、脑袋要聪明,在吴文化的研究上拓宽思路。如果组织巧妙、研究有成,不是头也是头。”

  无锡文艺精品要出戏、出电影、出电视剧,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展示无锡人的创业精神、创造精神。“锡剧是无锡民间艺术的瑰宝。但要发扬光大锡剧,仅靠一部《珍珠塔》是行不通的。”胡老认为经典剧目太少,已成为弘扬推广锡剧的“瓶颈”。“目前,无锡只有歌舞团(现无锡歌舞剧院)频频得奖,这对一座文化大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无锡要有好的曲子、好的电影、好的电视剧,哪怕一支、一部唱响全国、热播全国,那传播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弘扬文化要有节目、项目,要有抓手,要有体现的东西。无锡不缺创作的题材,要注重文艺精品的生产。”

  无锡要打“名人牌”。胡老认为,与苏州文化相比,无锡文化有很深的“太湖情结”,风光更趋于自然天成。如此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出大批风流人杰。古往今来,无锡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中国古代十大画家,无锡顾恺之、倪云林占其二;东林书院和东林党人名闻天下;还有薛福成、薛暮桥、孙冶方、徐悲鸿,以及“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等。“放大名人效应,想办法抬出来”,胡福明先生认为,无锡在本土文化名人的挖掘与彰显上,还有大量文章可做。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文化的精髓。“要关注现代文化,如网络、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胡老认为,“泰伯只是一颗种子,他不是神,更不是吴文化的主体。‘泰伯奔吴’带来中原文明的种子,在吴地生根开花。吴文化原本就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混合物。而从吴文化的起源上看,就更能说明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创造性,地域文明有着很强的活力,一直处于发展中、变化中。” 胡老说,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升华的社会现象,激情四溢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播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与人有关。文化产业所衍生的文化产品,要深入精神领域,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这才是最终目的。

  昔年,南大曾有某理科权威拿着KPI轻薄文科,谓文科不过是几张稿纸而已,文科出身的副校长当即毫不客气地回答:“没有文科的胡福明那几张稿纸,恐怕你连做科研的机会都没有。”此人就此噤声。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真正的“思想”弥足珍贵,实非狭隘之“学术”“发表”“学问”“专业论文”所能比,尊重学问家,更要尊崇思想者。思想是可以培养的,但真正的思想者,恐怕主要是自我养成的。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最稀缺的人文精神:勇敢,真诚。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疑,胡福明先生就是最勇敢者、最真诚者,而文化是他一生最大的底气。(顾必成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