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 > 正文

延续历史文脉 探寻发展密码 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圆满收官

2022

11/21

09:43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11月20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无锡市委主办,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顺利闭幕。来自国内外的名家大师荟萃一“坛”,共同回味、探讨“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是小桥流水的一次漫游,也是滚滚长江的一次漂流,更是大江入海的一次远航。

  本届论坛的主会场活动于11月18日至20日在无锡市举行,共举办1场主论坛、2场高端对话、8场分论坛和1场专题会议。主论坛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邬书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全球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杜维明,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吴晓明,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作了主旨演讲。高端对话围绕“长江文化和中华文明”“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两大主题,邀请11位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对话研讨。

  分论坛采取“7+1”方式,无锡主会场于20日上午举行了“互动与融合:江苏文脉与长江文明”“书写与赞美:中国文学与长江文化”“孕育与流传:江南典籍与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江南文化文物遗产与长江文明”“涵化与成就:江苏企业家与长江文化”“滋养与浸润:江南水乡生活与长江文化”“驱动与引领:科技创新与长江文化”等7场分论坛,29日至30日还将在泰州举行“泰州学派的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区域分论坛。专题会议聚焦“型塑与发展:城市‘微改造’与长江文化”,交流经验,形成共识。此外,精心制作播出专题片《江南文脉·戏曲》,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戏韵江南》和灯光秀实景演出。

  据统计,参与本届论坛的海内外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近60个,共有150多位相关领域人士参加论坛,收到参会论文近百篇,探讨了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的历史机理、传承脉络和时代价值,提炼展示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力促进江南文脉的传承发展和转化创新。

  论坛讨论通过《城市更新行动长江共识》,提出要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让长江文化根脉世世相传等四点主张。

  相关人士指出,江南不仅是地理意义上长江汇入大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也是长江走向大海、走向世界,馈赠中国、馈赠世界的灿烂文化明珠和文明瞭望塔。要让长江水、江南文脉在大海的奔腾中流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向世界献上中华民族更加绚丽夺目的文明银河。


高端对话 专家观点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结合数字化手段,让文化参与社会建设

  在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背景下,该如何保护好、弘扬好、传承好,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力利用?在“保护与传承:江南文化文物遗产与长江文明”论坛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表示,要结合数字化手段让文化成为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参与力量,把文化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贺云翱表示,学习文化、探究历史,对于当代人同样意义重大。“通晓历史的人在困难和风浪面前更有定力,人们需要有精神文化滋养,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奔腾的江水,成就苏商特质

  在“涵化与成就:企业家与长江文化”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刘士林认为,长江自古是黄金水道,在古代承担着交通和商贸主干道的重要职能。这里推动形成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同时还发育出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商业文明和流域文化。他指出,长江流域的城市往往先有商业活动、交换活动,然后带来了人口的集聚,慢慢发展成一个城市。滔滔江水滋润着广袤的江苏大地,每一滴水中都蕴藏着奔腾的力量。太湖之滨,荣氏兄弟白手起家,成就中国近代第一大民营企业集团。他们是苏商的缩影,兴办企业、振兴文化、发展教育、修建道路、扶孤恤贫,一腔爱国情怀,一片桑梓情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企业家,至少要过创业关、市场关和做人关。要发展企业,企业文化也要跟上。

  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

  避免同质化,绿色创新大有可为

  在“驱动与引领:科技创新与长江文化”论坛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博士通过视频分享了长三角目前的产业集群与区域分工格局。她表示,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汽车等产业链较长,新材料产业种类繁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发展也具有优势。目前,不少国内城市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相关行业作为未来发展重点,有可能会形成创新同质化。她认为,可以把目光放到更多领域,比如,绿色创新可以作为未来方向之一,包括生态技术创新,水环境综合治理、农田土壤修复治理、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她表示,环太湖科创带不仅要聚焦先进科学技术,围绕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也要针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国家及地方需求,以人民健康和安全为导向,推动绿色创新。

  (记者 黄孝萍、陈婧怡/文 张轶伦/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