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 > 正文

赓续千年文脉,聆听时代回响 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即将在锡召开

2022

11/18

08:3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在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即将召开之际,聚光灯又一次投射到无锡,厚植文化沃土,无锡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持续开创新局面。探索新模式,奋进新征程,这座城市赓续千年的历史文脉,聆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时代回响。

  开创新局面

  做强产业,优势凸显。最近,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公示,由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弘道影业出品、制作的电视剧《人世间》入选,故事改编自作家梁晓声同名茅盾文学奖小说,演绎了长达50年的平民生活史诗。这一精品的出现,实现了将严肃文学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化,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同时,也是近年来无锡以数字影视为龙头,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园区已累计承接拍制影视剧超1200部。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将继续深耕影视创作,凸显技术创新优势,让更多影视精品带上“无锡印记”,让更多“无锡出品”走进大众视线。

  古今相望,各自精彩。无锡人文古迹寻访群里,200多名群友每天都在交流着各自看到的文保新面貌,分享着传承无锡文脉的新气象,大家明显感觉到了这些年无锡在文保上的力度。无锡大运河“一段三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阖闾城遗址和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取得重大突破,无锡市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无锡博物院创成国家一级博物馆……无锡更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太湖湾科创带、梁溪科技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等结合起来,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开放的眼光、更宏大的手笔,高标准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加快集聚高端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促进运河两岸精彩程度和价值密度同步提升。

  探索新模式

  深耕文化,焕新表达。11月12日,“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专家学者品茶论道,赋予这一年度网红特展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高价值。从一场展览出发,升级为一场集茶诗、茶文、茶画、茶书等于一体的茶事大观、文化现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再次擦亮无锡茶文化的名片。近年来,锡城文化场馆持续探索新表达、新模式,以崭新的形式活态呈现文物;《运河四季》《这是无锡》等则用沉浸式实景演出切中时代的审美脉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连无锡的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也拥有了新的名字“NANIMOMO”和新的形态,被装进了盲盒里,走进了咖啡店。

  活化利用,走进生活。为了让无锡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城市的文化氛围更浓厚,在无锡,东林书院、文渊坊、钱锺书故居、祝大椿故居等一批古老宅院、名人故居重获新生。

  11月4日,无锡国专纪念馆揭幕,定址无锡市学前街38号的省级文保单位无锡学宫戟门。无锡国专学子后人严乙苍赶来打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声光电的加持下,在数字多媒体的运用中,纪念馆向观众讲述着“北有清华 南有国专”的辉煌历程,老房子成为了新地标。不仅仅是无锡国专纪念馆,崇安寺、小娄巷、老东门、火车站等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都将迎来改造提升和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奋进新时代

  打造精品,不懈追求。文艺经典的创造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需要具有时代标识的文艺经典。近日,以“奋斗者”号为题材、聚焦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无锡原创舞剧《10909》揭开面纱,作为本年度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项目,演员们带着对深海的热恋,登台合成彩排。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年,无锡设立了文化艺术项目扶持奖励资金,实施“优秀剧本孵化计划”,建立文艺精品创作题材库,创排了舞剧《千年运河》、锡剧《惠山泥人》、民族音乐会《光明行》等40多部原创剧目,《南国红豆》《英雄·玛纳斯》《歌唱祖国》等上百部无锡作品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奖,无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书法展和全国摄影展的作品数量屡创新高。繁荣市场,绽放精彩。

  以新的姿态,奋进新的时代。眼下,一年一度的太湖文化艺术季和太湖读书月正在无锡举行,一台台高雅艺术演出吸引市民走进剧场,感受艺术,提升审美;一场场有趣又有料的阅读活动,遍布城乡,涵养心灵,锡城文化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近年来,无锡承办了两届江南文脉论坛,还举办了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倪云林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等一系列高规格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前沿思想在无锡汇聚,让多元文化在无锡交织。与此同时,无锡也向世人展示着城市的文脉绵延,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激荡起精彩城市的时代回响。

  (韩玲、张月)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