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人物春秋 > 正文

瞎子阿炳与惠山

2022

11/01

10:2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张振楣 文|

  夜晚降临。白日里青翠的惠山,在夜色里渐渐消褪、隐匿。古镇街头,店铺早已打烊,四周漆黑一片;只有在老式推槽板的缝隙里,偶尔漏出点点微弱灯火。

  每晚10点,临街的屋子,准时响起了人们熟悉的《二泉映月》旋律。这是进入千家万户的无锡有线喇叭每晩的终了曲。每当此时,瞎子阿炳用灵魂奏响的音符,在空旷寂静的夜空里,显得特别凝重、凄凉。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亲历的景象,也是我每晚的期待。学徒工的我,下班后独自住在惠山直街一家饭店的楼上。从古旧的木质窗格里望出去,近在咫尺,就是气宇庄严的古华山门。

  虽然我听不懂阿炳的二胡曲,但并不妨碍阿炳的作品成为我少年时代不多的音乐伴侣及精神寄托。

  苍凉的琴声渐渐消逝,老街更静了。被琴声唤醒的老一辈惠山人,或许会辗转反侧,回忆起阿炳生前来惠山的点点滴滴。

  一、茶室都喝二泉水

  惠山老人回忆,晚年的阿炳,大约在1947、1948年间,因原住房被昇泉茶馆老板收回,他临时租住在盛岸里,曾一度每天到惠山卖艺,其场所就在茶室。

  20世纪40年代的惠山镇,原住民仅一千多人,是无锡居住人数最少的乡镇,却拥有十六七家茶馆店。茶室开得多,当然与二泉有关,到泉亭上喝茶,成为惠山旅游的一大特色。

  这众多的茶室,一部分定位在面向游客,一部分面向街坊。面向游客的茶室,主要分布在二泉庭院和寄畅园;面向本地街坊的茶馆店,则分散在山门内外的几条街上。惠山的茶室得天独厚,泡茶的水都是用二泉水。二泉水品质好,且取之不尽。茶室每天由专人从二泉挑送。

  阿炳来惠山拉琴,一般选择二泉庭院的几家茶室。那里环境好,档次高,喝茶的大多是游客,消费相对较大方,对阿炳来说,得的小费也高些。

  二泉庭院的茶室有万卷楼、景徽堂内外、二泉长方池周围、竹炉山房等处,老板是刘可、刘宝珍兄弟俩。与街坊茶馆店相比,这里的条件好得多,客人坐的是藤椅,桌子是可折叠的小方桌或小圆桌,一人喝茶也可单独占一桌,不拼台混坐。但景区茶室的价格比街坊茶室要高出两三倍。茶客在喝茶、赏景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到流动小贩叫卖的各种点心、炒货、糖果等。有时还能观看来自江湖的戏曲演出,当然以清唱为主。众多的卖唱人中,最受欢迎的还是瞎子阿炳,几天不见,茶室老板和茶客都会牵挂他。

  二、阿炳卖艺受欢迎

  据老一辈惠山人回忆,阿炳每次来惠山,都有一个老妇人搀扶,那是阿炳晚年风雨同舟的老伴。阿炳肩上背一个布包,布包前后各有一个口袋,前面的布袋中放一把二胡,后面布袋中放一只琵琶。无锡人称这种布袋叫褡裢。阿炳经常穿一件旧的深色布长衫,脚下一双旧布鞋,头上带一个旧的毡礼帽或旧的草帽。

  旺季时惠山游客很多,茶馆常常满座,阿炳就瞄准了人声闹猛处去卖唱。

  每到一家茶馆后,阿炳就卸下肩上的布袋,拿出二胡校音。校好音,先来一曲开场曲,顺便让茶客们安静下来,一般拉的是《苏武牧羊》《梅花三弄》或者当时流行的《松花江上》等。拉完开场曲以后,照例是阿炳的开场白:“各位先生、老板、太太、小姐,今天我阿炳来搭大家闹闹了!”

  接下来是一边拉琴一边说唱,唱的内容都是当天或近期从茶馆或街头巷尾听来的社会新闻。阿炳很有这方面的才能,即兴将大家关心的新闻改变成顺口溜,用二胡配合,唱出来,且尽量押韵,如“金圆券,满天飞,上午可以买头牛,下午再来买只鸡”,等等。

  阿炳的说新闻,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听到精彩处,人们禁不住喝采、拍手,要他再来一段。说新闻是阿炳在卖艺中摸索形成的一种表演方式,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迎合了观众。

  世居惠山的86岁蒋荣海老人回忆说,每次演出,阿炳总是十分投入。他的唱,嗓音清脆,中气十足,韵味深长,悦耳动听,不少小调小曲都是自己编词、谱曲。在今天看来,是应该有知识产权的。因此可以说,阿炳的卖艺不是乞讨,而是以艺谋生。

  有时兴致好,阿炳会主动加唱一首当年的流行歌曲《天上人间》。这是4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插曲,由著名歌星、影星李丽华首唱。歌曲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旋律优美活泼。阿炳每次唱这首歌都十分动情:

  树上小鸟啼

  江岸帆影移

  片片云霞停留在天空间

  阵阵薰风轻轻吹过

  稻如波涛柳如线

  摇东倒西

  吓得麻雀儿也不敢往下飞

  美景如画映眼前

  这里是天上人间

  青蛙鸣草地

  溪水清见底

  双双蝴蝶飞在花丛里

  处处花开朵朵花香

  兰如白雪桃如胭

  你娇我艳

  羞得金鱼儿不敢浮水面

  万紫千红映眼前

  这里是天上人间

  唱毕,茶室掌声四起。阿炳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又是双目失明,他是那么地向往美好和光明。《天上人间》这首歌表达的美好意象和优美旋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阿炳的心,给了他精神的抚慰。

  阿炳唱了几段说新闻之后就停下来,开始向客人收钱。他要钱的方式与其他卖唱人不一样,他不是伸手直接接钱,而是有老妇人搀扶着,把胡琴的琴洞反过来,请客人把钱放在他的琴洞里。或许阿炳以这种方式表示,我不是接受施舍,我是来卖唱卖艺的,我是靠胡琴、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他一边收钱,一边不停地向客人说谢谢。

  收过钱之后,阿炳的“重头戏”开始了。

  他重新校了校胡琴的音,整了整衣冠,用娴熟的技能,拉出嘹亮的军号冲锋声、半夜猫叫声、群狗打架声、公鸡喔喔喔报晓声、老母鸡下蛋咯咯咯叫声、各种不同的鸟鸣声以及小孩子的啼哭声等等。对阿炳来说,世上的声音,似乎都可以用琴弦来模仿。

  据说阿炳使用的那把二胡档次并不高,而是凭着他高超的技能得以大显身手。阿炳的演奏让茶客们大饱耳福,一些会拉二胡的行家更是听得出神。

  阿炳再次收钱。这一次是旁边的老妇人出面。只见老妇人用阿炳的那只破草帽或毡帽反过来,走到每个座位上,让客人将钱放进帽子里。妇人每当有人给钱时,如果是男人,就说谢谢老板、先生,如果是女的给钱,就会说谢谢老板娘,或谢谢大小姐。在这同时,阿炳的二胡也同声摹仿附和。

  收完钱后,阿炳为感谢大家,临走前用二胡奉送几段小曲,再用二胡拉出“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最后用琴拉出:“老板、先生、太太、小姐,再会、再会!”琴声酷似人的说话,维妙维肖。

  阿炳用一把胡琴摹仿各种声音,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表明,他在二胡演奏上的独特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他因此能创作出《二泉映月》《听松》等二胡的传世经典作品,并不是偶然的。

  据老人们回忆,在茶室的卖艺中,阿炳从未拉过他的名曲《二泉映月》。虽然当时还没有曲名。这就间接告诉人们,那后来命名为《二泉映月》的曲子在阿炳心中的分量。那是阿炳向苦难命运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神圣而悲壮,这样的曲子不是任何环境都适合的。阿炳明白,茶室是以休闲娱乐为宗旨的,大家要的是开心。

  三、半天收入五六升米钱

  旺季时的惠山,茶馆生意特别好。阿炳一个下午要赶好几家茶馆,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常见他卖艺结束后从布袋里取出一只陶碗,向茶室的堂倌讨水喝。对阿炳,所有茶室的堂倌都有求必应,免费给他倒水。阿炳也很知趣,谢过堂倌后,端了碗水就坐到街沿石上去喝水,从不在茶室里喝。他一边喝水,一边从褡裢中取出一块旧毛巾擦擦汗,歇歇脚。

  二泉庭院的几家茶馆,不论老板还是伙计,与阿炳都很熟,欢迎阿炳到他们店里去演唱,增加茶馆的气氛,并给阿炳卖艺提供各种方便。阿炳懂得感恩,临走时总要再三向老板、伙计打招呼,说:“给你们添麻烦了,谢谢,再见!”

  阿炳到惠山卖力演唱半天,跑四五家茶馆,总收入大约是当时五六升米的钱(一升合一斤半),这对阿炳来说已经很满意和开心了。当然这样的收入仅限于旅游旺季。

  离开二泉,阿炳经过惠山街上时,有时会到油酥店去买一点油酥作为点心充饥。他常去的是朱顺兴等几家老字号。油酥店老板见到阿炳来买油酥,都特别优惠他,阿炳付半斤的钱,总要给阿炳一斤油酥,大家似乎约定俗成,不赚阿炳的辛苦钱。阿炳当然是拎得清的,他今天在朱家买,明天就到陈家买,再下次又换一家买。

  阿炳常去惠山卖艺,惠山人都很同情和照顾阿炳。卖艺给了他生计,卖艺也给了他人间的温暖。阿炳虽然穷困,但并不潦倒。他用音乐维护了人格尊严,用音乐换取生存,他生前没有想到的是,他还用音乐、用一生的坎坷苦难,为人类留下了宝贵财富。

  如今,阿炳已长眠在惠山。他的墓地,就在黄公涧南侧,离二泉不远。他与惠山有缘,与二泉有缘。他用苦难凝铸成的不朽作品《二泉映月》,将同贝多芬的《命运》、老柴的《悲怆》相比肩,成为世界级的音乐瑰宝,长留人间。

  (本文撰写中得到蒋荣海等老惠山人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