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人物春秋 > 正文

“毁家兴学”的教育家高阳

2022

10/25

10:03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1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血性的中华儿女都奋起谋求救国之道。清政府落后的社会制度,导致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落后;而落后的文化教育又使社会无法进步。鉴于此,神州大地兴起了新学的历史性教育改革高潮。

  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其兴起的最直接动因,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御侮图强的需要;同时,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和其它文化机构,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积极借鉴;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为近代学校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传统,则是近代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文化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锡工商文化蓬勃兴起。随着清末变革的风起云涌,无锡迎来了废科举、兴新学的历史性教育改革高潮。

  1897年冬,无锡县举人杨模等在城中集资募捐创办“竢实学堂”(今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前身),自任总理(校长),聘数学家华蘅芳为总教习,首创无锡新学之先河。当时人们称之为洋学堂。

  同年八月,无锡白话报创办人裘廷梁、吴稚晖等举人学习日本的办学体制,在崇安寺西方殿创办三等公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林书院改为东林学堂。同年,留学日本归来的胡雨人与其兄胡壹修在他们父亲支持下又在堰桥创办胡氏公学。

  在清末办新学堂成为大势所趋之时,无锡最早崛起的一批民族工商业家,也加入到办新学的热潮中。无锡实业家周舜卿,1902年就在其家乡创办了“廷弼商业学堂”。紧随其后的便是华鸿模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氏兄弟1906年在荣巷创办“荣氏公益学堂”。至1911年,无锡地区(包括金匮、无锡两县)城乡陆续开设公私立初等、高等小学堂152所。很多系地方名士为唤醒民智而实践的公益性兴学,得到广大老百姓的高度赞扬。

  2

  现在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的前身,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完全中学——“私立无锡中学”(简称“私锡中”)。它创建于1920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高阳先生变卖全部家产筹资所兴办,所谓“毁家兴学,造福乡梓”。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担任首任校长,时间长达10年。校址在无锡老城区南门外古运河羊腰湾畔,是无锡地区由中国人自主创办、自主管理的第一所完全中学。

  高阳(1892—1943),字践四,江苏无锡城郊皋桥人。17岁时就读上海吴淞公学,后进圣约翰大学、苏州东吴大学,1914年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这年冬天,他自费旅美,入美国康乃尔大学研读经济,1916年获硕士学位;并考察美国南方各州,认定“人生应先求自主,更进而廉洁自持,以服务于社会”。1917年美国留学回国,外交部聘任他,但他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放弃了外交部的工作,而到一份薪水不高的大学任教。他先后任暨南大学教务长、商科主任及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务长。1920年,高阳先生创建了“私立无锡中学”。而“私立无锡中学”的创建还与高阳的父亲有密切关系。

  高阳的父亲高秋荃,是一位学徒出生的实业家。12岁入花籽油饼行当学徒,勤奋好学,创办企业,渐有成就。好学的高秋荃常以自己少年时未能多读书为憾事,成为实业家后,一心想创办一所学校,培育乡梓青年。为家乡创办一所学校是其一生夙愿。老人临终嘱咐家人要代他完成办学志愿。后来,高阳决心践行父亲遗志,捐出家产,为家乡创办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完全中学。

  他的想法得到家庭成员的同意。高阳随即捐银三万两作基金,捐银元三千元作开办费,开始创办私立无锡中学。高阳的义举,震惊无锡社会,各界人士敬佩。正在无锡居家养病的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唐文治,感动于高阳秉承父志捐资兴学的精神,同意出任校长,帮助创办学校,并郑重申明纯为义务,不受薪金。在为学校取名时,有人提出叫“秋荃中学”或“高氏中学”,都被高阳坚辞了。最后,高阳提出叫“无锡中学”,表示兴学纯粹为地方培养人才。校董会将唐文治同意出任校长的公历1920年5月23日定为学校成立日。学校成立后,报请江苏省教育厅备案,教育厅认为此校乃私人出资所办,应于校名前加“私立”二字,遂称为“私立无锡中学”。

  3

  1920年秋,私锡中暂借无锡西水关民宅开学上课,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同时筹备自建校舍。高阳先在南门羊腰湾购地18亩,而后又购进10余亩,仅购地一项就花费了一万三千余银元,大大超出原先规划。此时,高氏在上海大有油厂的30万元股票却一跌再跌,资金面临危机。为继续建校,高阳卖掉了无锡三里桥同昌棉籽行、通汇桥高顺昌砻坊的全部资产,然而,经费还是不够。最后,高阳毅然决定卖掉上海宜昌路自家住宅——面积1200平方米的花园洋房“高公馆”以及无锡的自住房屋,前后共投入三万两白银和两万三千银元创办私立无锡中学,建造了当时无锡地区最好的中学校舍。

  房产卖光后,高阳全家先后曾在无锡新生路和上海江宁路等处租房居住,上海江宁路的租房面积仅20多平方米,全家八口人挤住在一起。当时,高阳的孩子患肺结核病无法隔离,导致家中多人染上肺病,这也为后来高阳贫病交迫、英年早逝埋下了伏根。高阳为此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1922年10月新校舍建成,计有教学楼房1幢(两层)十三开间、宿舍楼房1幢(两层)十三开间、膳堂厨房会客室等平房17间,还有当时无锡中小学唯一的一片足球场。1923年春,私立无锡中学的师生在羊腰湾的新校园中开始了新学期。莘莘学子慕名前来就读,学生遍及江南、苏北各县市,浙江、广西、贵州也有学生来此读书。社会称誉高阳为“毁家兴学,造福乡梓”的人中豪杰、民之楷模。

  私立无锡中学被誉为“教孝之校”,徐世昌题赠“劝学敬学”横匾,社会名流黄炎培题写了校名。除著名教育家、经学大师唐文治敬佩高阳父子的兴学义举,应聘兼任校长,学校还聘请到了俞庆棠等教育专家任教,他们在学校经济窘迫时,自发减薪10%,与学校和衷共济渡难关。学校声望誉满江南。

  高阳说:“吾人捐资,志在兴学,绝不能从中谋取个人利益,致背初衷。”高阳认定自己兴学不沾任何名利,凡与“高氏”有关的纪念活动一概拒绝。他从不把学校看作私产,自己的弟弟高明、儿子高文凯、高文尹及其亲族在该校上学,一切学杂费用,全部照缴,从不特殊。学校主教学楼开工时立了一块奠基石,石上刻署的名字是校长唐文治和校董事会董事长薛翼运,而作为出资创办人的高氏,则未留任何痕迹。

  自高阳创建的私立无锡中学发展到现今的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历近百年沧桑,造就人才无数,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和民族精英。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私锡中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接办,改校名为无锡市第三中学;2000年与无锡市中山高中合并,改校名为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2010年在无锡市政府的规划下整体搬迁至无锡市新吴区行创四路288号新校址。办学至今,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六万多名毕业生,不少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成为科技界、经济界、文化界、教育界、军政界的精英,其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树声,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江绍基、秦伯益,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中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钱宝钧,原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等。

  4

  高阳倾其家产,捐资创建中学,是其践行先父遗愿之举,更是其现身近代教育、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理想的肇始之举。当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运动在各地普遍展开。他与俞庆棠、赵冕等发起组织中国社会教育社,又与晏阳初、梁漱溟等组织全国乡村建设学会。高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另一贡献,是创办和长期主持中国第一所培养民众教育人才的高等学府——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28年3月15日,民众教育家余庆棠女士率先在苏州江苏省立医专校址创办“江苏大学区民众教育学校”,致力培养民众教育师资和行政人员,后改称“中央大学区区立民众教育学院”。当年10月高阳任院长,将院址迁至无锡荣巷,借用无锡荣氏私立工商中学校舍。不久,该院出资9000余元,购得东吴大学附设实业中学在无锡社桥的全部校舍和校园,作为永久院址。第二年春,增设“中央大学区区立劳农学院”,设立农民师范科,高阳兼任院长。1930年春,两院合并成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高阳续任院长十余载。在此期间,国家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但高阳呕心沥血,成功创办中国第一所培养民众教育人才的高等学府。

  1943年7月6日清晨,这位一生致力于民众教育事业的杰出教育家,年仅52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溘然长逝。除了书籍千余册,随身遗物数件,别无长物。数年之后,其遗骸辗转上海,归葬于无锡舜柯山,1987年再迁无锡青龙山建墓,2005年无锡第三高级中学重新修坟茔,加刻墓额“民众教育家高阳之墓”,永志纪念。

  毁家兴学,泽被乡梓;民众教育,利在工农;终身教育,不计私利,功在国家。高阳以其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与他同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相同的教育救国救民道路。他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道德情操和风骨品行,堪称一代师表。(陈振康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