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生命中最后的53天——追忆焦裕禄在郑大一附院诊治的日子

2022

08/05

10:03

来源

郑州日报

分享

  念出“焦裕禄”这个名字,人们都会油然升起持久的感动与深深的敬意;学习焦裕禄精神,人们都能切身体会到这伟大精神带来的无穷力量和持久的生命力。而提起焦裕禄曾走过的地方,人们最常想到的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兰考、想起焦裕禄的老家山东淄博,却鲜少知道,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焦裕禄,是在郑州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1964年,已经肝癌晚期的焦裕禄在上级组织的劝说下被“强制”送往省城最好的医院——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即现在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治。为改变兰考面貌耗尽了自己心血的焦书记此时已瘦成“皮包骨”,却仍在备受病痛折磨的最后53天中,牵挂着兰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动、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位当年参与诊治的医护人员与相关人士,再次回顾58年前焦书记在郑州度过的生命中最后的53天。

  意志坚定

  面对病魔不屈服、不低头

  1964年3月23日,病情越来越严重的焦裕禄“被迫”来到郑大一附院,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并腹腔、全身皮肤结节转移,医生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书。从入院到病逝只有短短53天,他却将与病魔对抗的顽强意志发挥到了极致。

  时任消化科主任的段芳龄回忆,焦书记到医院时瘦得吓人,他的面貌呈现出慢性重症疾病的特有表现——脸色很黑,经过检查发现,癌细胞已经在肝内广泛扩散。这种转移病变或原发性病变会波及肝被膜,肝被膜上有丰富的神经,受到压迫时会引起极度的疼痛。 

  肝癌晚期带来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焦裕禄在医院的那段日子,常常被这种疼痛折磨得衣服都能拧出汗水来。他常因此而吃不好、睡不好,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但是他意志坚定,从住进医院就没叫过一声疼、没喊过一声受不了。每当他的妻子看不下去想找医护人员时,他总是拦着不让找,他说他自己能解决,不要麻烦人家。而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烟头烫自己,以此来转移疼痛。 

  郭蓬芝是当时焦裕禄的主管大夫。她回忆,很多时候看焦书记疼得厉害,就建议给他打止痛针。但当时吗啡比较短缺,一个病区只有两三针。焦裕禄每次都拒绝打止痛针,而是要求将药留给更需要的患者。 

  “我曾发现焦裕禄的胳膊上有几处灼伤,问了他爱人,才知道他是为了止痛,用热烟头烙的。”时任焦裕禄特护的樊镜珍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后来医院里留下了一把特殊的藤椅,这把藤椅的扶手上烂了个洞。医生们每次看到这把藤椅,就好像看到焦裕禄疼痛难忍、坐在椅子上隐忍流汗的模样。“藤椅上的洞,就是当年焦裕禄因为疼痛而用手按住肝部,用肘顶住藤椅扶手而留下的洞。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疼痛麻烦别人,他觉得自己能忍一忍就忍一忍。”

图片

追忆焦裕禄住院期间的雕塑

  心系兰考

  卧病在床念群众、念沙丘

  在焦裕禄生命的最后53天里,尽管他仍处于与病魔作斗争的痛苦中,尽管他身已不在兰考,但他嘴里念着的、心里想着的,都还是兰考。 

  焦裕禄住院期间,兰考县的父老乡亲自发前来探望,焦裕禄每次都很激动,看到有人进门就会挣扎着站起身来,在和乡亲们聊天时,他也很少说起自己的病情。 

  据杨璧卿医生回忆,只要兰考县一来人,他听到最多的就是泡桐树,那时候也不知道泡桐树长啥样,就听到焦书记每次都关切地问:“树长得怎么样了?种了多少面积了?受没受到灾害?”另外还不忘问谁家的房子是危房,帮人家加固了没有?贫困户有没有补助?“当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在他心里第一位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兰考的人和事。” 

  焦裕禄心里装着百姓,兰考人心里也想着他。兰考县的父老乡亲来看望他的时候,有时会带一些小礼物,通常是一些鸡蛋、核桃、枣之类的土特产,焦裕禄从来不收,总是坚决叫他们把东西拿回去。他对群众说:“把这些鸡蛋拿到供销社换点盐,补贴家用吧。” 

  令樊镜珍记忆深刻的是一次雨天,外边瓢泼大雨,焦裕禄焦急地看着窗外坐立不安。“我说焦书记,你咋了,他说雨这么大也不知道兰考受灾没有。我劝他好好养病,他说,你不知道,兰考就是我的家啊,一个人在外地即使走得再远,你能不关心你家里的事啊?”提及此事,樊镜珍泪光闪烁地说:“他都病成那样了,还在操心兰考的父老乡亲。” 

  在樊镜珍等人看来,焦裕禄之所以病得这么重,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为了工作、为了为人民服务而拖着迟迟不去治疗。郭蓬芝曾遗憾地分析:“焦裕禄入院时已经错过了手术机会,如果早点手术,多活三五年是没有问题的。他的这个病,是累出来、拖出来的呀!” 

  即使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刻,焦裕禄最放不下的还是兰考的父老乡亲。当年的医护人员至今还记得,焦裕禄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实现人民的期望,心里感到难过。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死后请组织上把我送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我可以看着兰考的人民治好沙丘。”

  艰苦朴素 

  两袖清风倡节俭、同甘苦

图片

焦裕禄穿过的衣物

  焦裕禄在郑大一附院时只是以普通患者的身份住院,从没提过任何特殊要求和照顾。后来,医护人员还是从成群结队来探望的老百姓口中得知,这位患者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 

  “有些县里来的干部,一来看病先自报家门,即使自己不说,也会派工作人员过来交代。”杨璧卿说,焦裕禄自始至终都没主动提过自己的职位。医护人员查房的时候,经常看到焦裕禄疼得满头大汗,可他什么要求也不提,也从来不问自己的病情。那时,杨璧卿就和同事在私下里说,这人真坚强。 

  当时医院也有干部病房,但焦裕禄刚住院时却选择普通病房,后来医院为了照顾他,腾出一间抢救室。樊镜珍回忆说,当时的医院里也有营养食堂,比普通食堂的伙食要好些,他们时常劝焦裕禄吃得好一点、有营养一点。但是他从不愿意到营养食堂买饭,每次都去普通食堂,买饭时也只买稀饭、面条两种。 

  那时焦裕禄的胃口不好,食欲非常差,一顿饭吃不了几口,医生就说开点营养药或者打营养针,他都不让用,一直坚持要把营养针留给更需要的人。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璧卿深有感触:焦书记这一生厉行节俭、两袖清风、艰苦朴素,他曾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他被病痛折磨着,也从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

  谦逊亲和 

  亲民爱民懂尊重、见体贴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每当兰考的父老乡亲来探望时,焦裕禄即使重病在床,也要忍着疼痛去迎乡亲们。他们聊天时,焦裕禄更是没有一点架子,他一边热情地招呼着每个人,一边唠家常似的问着兰考那边的情况。他说,兰考就是我的家,兰考的百姓就是我的家人。 

  每次医护人员查房,焦裕禄都会强撑着微笑示意,表示感谢。杨璧卿回忆道:“来到医院的时候,焦书记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行动非常困难,但只要见到医生、护士进门,焦裕禄总是尽量起身迎一下,就是起不了身也要欠一下身。对谁都没有一点架子。这种尊重让我们非常感动。”甚至于后来医护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进焦裕禄的病房就赶紧摆手说:“焦书记,你别动你别动。”可是他再难受也要欠一下身。他的谦逊亲和、他对医护人员的尊重,现在想起来依旧让人感动。 

  到了1964年5月中旬,焦裕禄开始持续昏迷。5月14日,焦裕禄怀着对兰考的牵挂、对乡亲们的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终年42岁。焦裕禄去世的那天,病房里一片痛哭声。 

  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头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他这一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传承发扬 

  焦裕禄精神在心中、永流传

图片

郑州大学学生到兰考研学

  从3月23日焦裕禄被兰考县委“强制”入院到离世,只有短短53天。但焦裕禄精神对郑大一附院、对郑州乃至对全国的影响重若丘山,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为了铭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郑大一附院院史馆重点记录、拍摄了追忆焦裕禄住院时光的纪录片,感染鼓舞了无数观众。数十年来,郑州人民也通过各种活动、多种形式来传承、发扬焦裕禄精神: 

  2007年,郑州大学成立焦裕禄精神研究中心,出版《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的初心与使命》等相关著作近10部,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不仅如此,郑州大学还专注于焦裕禄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通过在课堂上讲述焦裕禄的故事、组织学生赴兰考县开展红色文化研学、邀请焦裕禄的家人到学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致力于将焦裕禄精神传达给每一个郑大学生。 

  2014年5月10日,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焦裕禄》在郑州上演,在全剧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老者“继焦”,其扮演者正是焦裕禄的外孙、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演员余音。看到这个憨厚的年轻人,郑州观众再次深情回忆起了曾在郑州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焦书记。 

  2016年5月12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永远的焦裕禄精神诗书画作品展”在郑州开展。 

  2019年11月28日,“人民呼唤焦裕禄”大型主题展览在郑开幕,展览展出了200多件焦裕禄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及复制品,生动诠释着焦裕禄精神。 

  2020年9月24日,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在电影《焦裕禄》30周年纪念环节中,焦裕禄女儿、影片顾问焦守云,影片策划余音及电影主创人员齐聚郑州,共同缅怀和探讨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 

  2020年10月14日,作为省会文博领域非公企业创新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焦裕禄红色文化园”在郑落成,树立焦裕禄铜像、展示相关书法作品及藏品以及讲解员深入宣讲焦裕禄精神,无不展示着郑州人民对焦裕禄的深深怀念。 

  2021年5月,郑州大学主办的“弘扬焦裕禄精神美术作品巡展”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成功举办,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反响热烈…… 

  这一桩桩,是焦裕禄和郑州人民无声的约定;这一件件,是焦裕禄精神在郑州大地永久激荡的回响!这些为纪念焦裕禄、传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的社会活动,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指引郑州人民前进的一盏明灯,在它的指引下,焦裕禄精神得以在郑州代代相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在脍炙人口的诗作《有的人》里,用生与死的对比诠释出生命的质量从来与长度无关,而是由生命厚度的书写。被人民铭记的焦裕禄,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镌刻在郑州人民的记忆深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