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城市"小修小补"蕴含保障民生大价值 日渐式微的修理铺你们还好吗?

2022

05/26

09:52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如今城市快速发展,在打造“高大上”现代化城市的同时,曾经是我们生活中“烟火气”代表之一的“小修小补”——修鞋、修伞、修补毛衣,这些市民需要的小修小补点去哪里了?城市更新加快,“小修小补”从业者们的明天该何去何从?近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拍抖音的缝补师何爱香

  担心“失联”

  知天命之年的修补师玩起了抖音

  在无锡美术馆旁一间不起眼的小亭里,面积不过几平方米,这是何爱香和丈夫史师傅的工作小天地。一针一线,在何爱香的手中翻飞,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在她的巧手之下,皮衣上的小洞修补过后,几乎看不出破绽。她工作的时候,还有一个手机架全程将她织补的过程录制下来,经过配乐和剪辑,她会发在自己的抖音号上。50岁的何爱香表示,这些新媒体的技术也就是去年才开始学习的,都是她自己搞定。

  何爱香和丈夫都是安徽人,2000年初,他们就开始在中山路街头做织补活。“修修补补市场有需求,哪个时代都有”,何爱香不相信手艺人会没饭吃。

  当时,中山路上做织补生意一共有四五家。后来,政府安排大家到大成巷做生意,最后留下来的就只有何爱香夫妇。这十多年来,何爱香的生意很稳定,“干我们这一行的,不能随便搬家”,何爱香说,老顾客会找不到她。

  这些年,她的生意一直不错。她说,缘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谁家没有几件好衣服呢”,羊毛衫、真皮外套、羽绒服等,这种缝缝补补一般30元起步,几百元也常有。现在,她的生意有一半是从抖音上引流来的,客户遍及北京、乌鲁木齐、陕西、西藏、成都、云南等地,这些快递过来的衣服都价值不菲,有时是几件一寄,织补费用得要好几百元。

  靠着手艺,收入不菲,何爱香说,这活很苦,夏天是淡季,差不多半年没啥活。但店面每天要来守着,一年只歇过年那几天。靠着这手艺,他们在无锡购了房,两个女儿读了大学,生活工作都不错。

  谁来接班

  民间“金剪刀”遇到难题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还有人要补衣服吗?”对于家住惠山区塘头村的潘明德来说,答案是肯定的。相比城区居民居住密集的特点,城郊居民住得相对分散,可对修补的需求一点都不比城市居民少。潘明德是一名“衣物修补师”,要不是因为疫情,他在惠山区的明德沁春服装修补服务部门口,肯定是人来人往,来这里修修补补的不仅有中老年,更有许多用导航软件找来的年轻人。

  “手艺要好、收费要合理、服务要便民。”这是潘明德的“修补之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虽然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但聪明好学的潘明德仅在师父朱建平那里学习了半年,就学成归来当了一名裁缝,独立开店。他在自己家民房里开始了与衣服打交道的生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边做裁缝边学习新技艺的他,生意日渐好起来,靠着手艺养活一家人,服务了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可好景不长,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们审美观点的变化,裁缝店生意再也没有以前好了。潘明德告诉记者,1996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但到2000年以后,裁缝店生意不再辉煌。

  2009年,他转型做了衣物修补师。2017年,随着惠山区西漳板块迅速崛起,入住人口增加,修补摊点成了“刚需”,在堰桥街道残联和城管部门的协助下,明德沁春服装修补服务部开张了,靠着精湛的手艺,经过他修补的衣物,不但看不出破绽,还让人感到锦上添花,顾客越来越多,他迅速“出圈”。一个人一天要补上几十件衣物,晚上更是要经常熬夜,被周边居民称为“堰桥金剪刀”。

  “美团、大众点评、高德等平台都来找过我,让我在他们平台上开店。”昨天,潘明德笑着说。

  在很多人看来,修补就是在衣服瑕疵处“打补丁”,但潘明德却将修补衣服做到了极致,无数有瑕疵旧衣物在他手中有了第二次生命。“虽然说修补衣服做起来很枯燥,但是每当看到顾客满意的笑容,自己心里也开心。”潘明德说,一次,一位女顾客拿衣物来修补,他劝顾客衣物已经老旧,没有修补的必要了。但是顾客却对他说,这是自己结婚纪念日家人送的礼物,看到这件旧物,她会想起以前许多美好的事。通过这件事潘明德明白了,有时候他修补的不再是一件件单纯的衣物,更是主人在上面寄托的情感。潘明德告诉记者,他女儿现在大学读医学,将来有自己的事业。现在年轻人都不乐意学这行当了,他的手艺面临传承问题,只好先干着再说。

综合体内的制衣坊

  不同路径

  谁能代表未来方向?

  在南禅寺附近的修车人王祚庭已69岁,他在这里修了几十年。早些年,他在向阳路的家门口搭个棚,还申领了营业执照。当时,周边有好几家厂,单位里的板车、拖车都交给他修,他也有正规发票开出。后来,向阳路拆迁,他没了门面,许多老百姓还要找他修车,他自己也闲不住,就一直在南禅寺附近修车。

  给自行车补个胎3元,电动车5元,这个价格,王祚庭自认在城里是最低价了。这么多年,这一带的管理方都对他很宽容。王祚庭也很自觉,修理工具整理得好好的,一个小箱子就装下了全部,有时甚至电动车底座里放些工具就好,不影响周边环境。有人劝他去租个店面,他说,南禅寺一带的店面年租金要10万元左右,吃不消,这样修理费得大幅涨价。

  与王祚庭的街头路线不同,慧姐决定走进城市综合体。“休闲裤改短10元,隐形拉链更换20元,大衣改短80至150元”,比街头摊位贵,但10多平方米格子间年租金要4-5万元,成本摆在那里。好在慧姐做这一行已有十多年,老客户都在微信朋友圈里积累了上千个。有的客户信任她,一家老小的衣服都会选在她这里改,改一件大件能有上百元。这或许是手艺人的另一种转型。

  中山路管理办公室综合科科长潘宏鸣表示,早些年,解放环路、崇宁路、连元街一带街头都有不少修车、补衣服的摊位。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经营者的场所也在变,比如,当年提篮叫卖水果的人也不见了,成了水果卖场和各类店面,大家也慢慢适应了。潘宏鸣认为,可以结合农贸市场改造,给这些便民服务留几间店面,让手艺人能生存下去,也给市民行个方便,手艺人确实有生活困难的,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减免一点租金。

  无锡市城管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便民服务摊点一方面给百姓带来了生活便利,但也对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管理等带来困扰,走进商超或租个固定店面也许是另一种方式。如何在便民、平价和市容之间达成平衡,需要更多的基层智慧。 (记者 黄孝萍 黄振/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