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众志成城 锡望无疫 > 正文

“技防+物防+人防”,安全防护措施提档升级 无锡交警全力打造高速公路“平安走廊”

2022

04/26

09:11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电子情报板提醒”“4G可控高音喇叭”“爆闪警示灯”“安全防撞缓冲车”……一系列高速公路安全防护措施全面提档升级。

  为确保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有序管控车辆通行秩序,无锡交警通过“技防+物防+人防”三大措施,从源头预防、路面管控、主动防护为切入口,形成立体式无缝隙的三位一体入口管控防线,靶向施策全力打造高速公路“平安走廊”。

  技防——源头预防疲劳驾驶“慧”提醒

  “请勿疲劳驾驶,注意行车安全。”“前方出口,提前变道,谨慎驾驶。”在沪蓉高速公路无锡段,此起彼伏的预警提示声不间断响起。这提示声来自于交警部门在高速路上安装的“智慧神器”——“慧安”防疲劳驾驶系统。

  据交警支队高速一大队民警蒋嘉介绍,高速公路路面宽阔平直,驾驶人驾车时动作、视线单一,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视线模糊等情况,尤其极易出现犯困状况,造成交通事故。为此,交警部门利用“视觉+听觉”的组合作战方式,在全市高速公路收费站主线下匝道口112个点位,安装了112套4G可控高音喇叭以及270个爆闪警示灯,配合主线的防疲劳驾驶激光光幕,提醒过往车辆注意行车安全,提前规避风险。“该系统可以改变单一的行车环境,达到防治疲劳和预警效果。”蒋嘉说,每隔500米放置爆闪警示灯可以给驾驶员视觉、听觉多感观的变化刺激,又可以提前刺激后方来车,达到全方位预警提示。

  高速公路上行车,对前方突发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尤为重要。为更好、更清晰、更精准发布预警信息,交警部门在高速主线上安装了64处可变情报板,滚动发布“前方车多、降速通行、保持车距、谨防追尾”提示信息,提示驾驶人提高警惕,提前注意。在遇到主线车辆排队缓行、突发交通事故时,提前通过主线情报板发布的预警信息,引导后车借道安全通行。

  物防——设置警戒预防事故“添”利器

  在通锡高速公路上,8辆黄色“巨无霸”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新增的防撞缓冲车,看似平常,其实是可以通过智能预警系统、导向标志显示屏、定向语音喇叭等功能,来对后方车辆进行提醒、警戒。”交警支队政治处民警杨旭说,尤其是在夜间,可以对高速公路车辆安全通行起到实时、远距离、大范围的提醒作用。同时,交警部门还在车内放置大量圆锥筒、警示牌等,根据高速通行情况,灵活设置多道防线,比如用圆锥筒隔离出一个长约500米-1000米的队尾安全区,引导后方车辆安全绕行。

  为筑牢高速公路主线积车队尾防护,交警部门先后组织投入了20辆安全防撞缓冲车,通过构建物理防护区、警灯警报提醒、撞击缓冲等方式,降低追尾事故发生概率。

  “注意前方三、四车道排队缓行,请要下高速的驾驶人提前减速,确保行车安全。”4月22日晚,在锡澄高速无锡段,一架无人机闪着亮光通过高空喊话的方式提醒过往车辆。高科技的加持,让无锡收费站通行秩序井然,通行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无人机可以协助开展巡查纠违、勘查事故、排队缓行预警、指挥疏导等工作,大大提高了警务效率。”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翔鹰中队孙瑜介绍说,有效的高空喊话执法,可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障高速路面畅通有序。截至目前,已累计起降无人机80余架次,排除隐患16处。

  人防——路面管控交通秩序“勤”管理

  4月20日,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一辆小轿车在沪宜高速公路违规接驳货物。原来,为了图方便,这辆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停在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内,通过人为损坏的防护网和地面另一辆小车进行货物接驳,所幸被巡逻交警及时发现并制止。

  “人防”筑牢路面管控基础线。高速交警有针对性加强重点路段、时段路面巡逻管控力度,对发现有行人随意穿行、翻越护栏和在高速公路行走的,立即劝离或带离高速公路。同时,加大网上视频巡逻力度和路面巡逻强度,通过线上视频巡查发现与线下发力查纠,筑牢高速公路“人防”基础线。近半个月以来,交警部门已累计出动巡逻组850个,出动巡逻人员3300余人次,巡逻里程19万公里。

  “亮灯、鸣笛、喊话”的“短平快”应急警戒模式,也是有效管控高速主线秩序的一大“作战”方法。为加强高速公路主线下道口队尾警戒,交警部门按照“定人、定岗、定责”要求,通过“亮灯、鸣笛、喊话”的方式加强预警警示,避免追尾事故的发生。在沪蓉高速无锡段主线上,高速一大队民警在积车尾端约200米处设置警戒岗,把警车停放在应急车道内,设置二道安全防线,用圆锥筒封闭车道,引导车辆安全通行。在锡澄高速无锡段主线上,警车24小时巡逻,警灯不停闪烁,车内民警不断通过对讲机喊话,提醒过往车辆前方车多缓行,提前降速。(杨柳)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