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发力数字经济 建设数字无锡 > 正文

杜小刚:坚持数字化思维项目化推进法治化保障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2022

04/14

07:4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杜小刚在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

坚持数字化思维项目化推进法治化保障 加快打造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赵建军主持

  4月13日,我市召开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近期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今年工作。市委书记杜小刚强调,全市各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数字化思维、项目化推进、法治化保障,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为建设数字江苏、数字中国作出无锡贡献。市长赵建军主持,市领导李秋峰、张镇、张立军、周文栋,市政府秘书长陈寿彬参加会议。

  “推进高水平‘数字无锡’建设,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杜小刚充分肯定年初以来全市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他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在多个场合就发展数字经济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内和周边城市纷纷出台规划计划、工作要点,标兵渐远、追兵逼近;我市数字经济具有若干“高峰”,但“高原”不广、“森林”不多。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认清形势、瞄准关键,运用数字化思维、市场化手段,“大踏步”转、“加速度”进,确保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真落地、见实效。

  杜小刚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要坚持项目化推进。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围绕已经排定的40个重点场景建设清单,在“丰富”“多元”和“多跨”上下功夫,大力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场景应用典型、省级示范工程、改造智造标杆,以“实打实”的应用场景来引导企业“愿转”“敢转”“会转”。二要坚持需求侧驱动。立足“为人而转”,充分借鉴“微幸福”民生工程“小切口解决微诉求”的经验,定期梳理能够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的事项清单,持续做好迭代升级和优化服务,提高精准性、降低复杂性、增强实用性,全面提升群众在衣食住行、教文卫体等各方面的便利度满意度,确保数字生活触手可及、人人可有。三要坚持实战化应用。强化基础底座,抓紧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加快编制统一的市级建设导则,构建我市数字新基建总体架构,加强对数字孪生领域的建设布局,有效借助市场力量,积极对上沟通争取,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力争获得更多国家和省级支持。四要坚持法治化保障。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好做法,全面加强数字制度创新和政策研发,抓紧制定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和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积极构建数据开放共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据伦理、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制度体系,为数字化转型扫平制度障碍。

  杜小刚要求,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推进。一要拧紧推进链条,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工作组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举措,各地要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努力形成更多特色亮点。二要强化督查考核,制定出台工作评价规则和考核办法,建立数字经济指数评价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建立“红黑榜”通报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三要加大宣传引导,定期推出一批典型示范,全方位展示无锡数字化领域的独特优势,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数字无锡”的领域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赵建军对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意识。加强学习研究,切实增强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理念和数字化认知,找准工作突破口、着力点、落脚点,有效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全力抢抓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期”“风口期”,奋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二要进一步聚焦关键重点。主动对标对表、狠抓落地落实,全力招引一批数字经济引领型、带动型项目,加快规上企业、“两高”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提步伐,大力推进重大数字化转型重点场景建设,加强数据的归集回流开发利用,更好实现一键直达、一站办理。三要进一步强化机制落实。突出高频推进、统分结合、清单管理,像抓主要经济指标和重大产业项目一样抓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细化各领域的重点任务清单,着力构建齐抓共管、齐头并进工作格局,有效促进压力层层传导、工作固优补短,合力推动数字无锡建设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高美梅)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