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聚焦2022无锡两会 > 两会好声音 > 正文

两会”教育话题最受关注 课后延时服务如何开展? 新高考需要怎样的高中教育?

2022

03/16

10:0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双减”政策如何更好地落实到位,高中教育又该怎样面对新高考方案……昨天上午,政协无锡市第十五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众多委员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就时下热点各抒己见。

  更好落实“双减”——

  课后延时服务升级“花式套餐”

  【现状】

  去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出台,“延时服务”成为这项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环。

  市政协委员、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副校长沈萍注意到,延时服务作为一项尚处于起始阶段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很多学校来不及重构课程,只能将课内课外简单相加,造成课内、课后“两张皮”的状况。另一方面,过长的在校时间让学生身心俱疲,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有些孩子甚至快睡着了。”

  【建议】

  从学校层面来看,沈萍建议,将“课内加课后”的模式,统筹成“课内融合课后”的模式,“五育并举”,丰富延时服务内容。可以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也可以适当引进资质优良、行为规范、信誉度高、无违法违规记录的社会组织和校外专业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同时,要为教师减负,考虑实施“弹性上下班”“零星假”“关爱假”等制度,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从社会层面来看,她建议政府出台“补充”条例,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比如提高午餐标准,涵盖“三点半师生小点心”工程;允许划拨专用经费在政府采购平台购买学校没能力开设的延时服务课程。

  沈萍还建议家长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合理培养兴趣,避免让学生结束延时服务后,又扎身于校外过重的学习中去,从而将延时服务变成为学习压力增加的“帮手”。

  推进以美育人——

  让向智育倾斜的天平重新平衡

  【现状】

  “重视美育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教育共识,但据调查,我市不少中小学校在美育工作的全面落实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市政协委员张丽娟关注到,有的只把美育写在课表上,以种种理由不上、少上或象征性地上艺术课;有的教师、课程、场地、器械等相关资源普遍短缺,使得一些必要的美育课程无法开设;有的主要以学习美育基本知识或基本技能为主,并不关注学生真正的审美体验;还有许多学生上课是为了考试、比赛或拿级,没有持久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热爱,难以形成长久的体验性美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张丽娟认为,“双减”政策的落地是让向智育严重倾斜的教学天平重新平衡的一个良好契机。

  【建议】

  张丽娟呼吁,未来的教育要更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她建议学校从多个维度入手。首先,要树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宗旨,依照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并上好美育课程,不得以任何理由删减挤占美育课程。其次,要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和资源建设力度,可以采取引进、培训、购买的方式,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同时,建议全市公办中小学统一美育教室配置标准、器材保障标准、教研基地建设标准等,为美育普及提升提供资源保障。

  在此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寓美于教。最后,把美育作为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重要内容,让其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素质导向作用。

  对接高考改革——

  与之配套的“教学评”都要转型

  【现状】

  江苏等八个省份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已整体性进入了“3+1+2”新高考模式改革,语数英采取全国卷,不分文理,以院校专业组的方式按照平行志愿投档,合并本一本二。与高考政策相应的课标变化与教材变化使诸多学校面临教学管理模式的调整转型,教师面临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逐步适应,学生面临选科走班的学习挑战。

  【建议】

  市政协委员、民进无锡市委副主委曹罕硕建议,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能让教师“单兵作战”,而应当让学校、教研组,乃至整个教育部门参与进来,让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更全面和系统。其次,教学评价体系也应当作出改变,“可以把步子迈大一点,进行多方面尝试。”曹罕硕表示,敢于尝试并不代表着盲目冲动,与之配套的教、学、评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如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构建“创中学”学校课程,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拓展创新教育实践路径。

  此外,曹罕硕认为对教育的投入仍需要加大,特别是一些实验室,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与目前的课程要求已经不匹配了,需要进行更新和整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新要求。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