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热点·评 > 正文

用“看得见”的乡愁留住看不见的乡愁

2022

01/24

10:31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前段时间,无锡市首本全媒体志书《祝陵村志》品读分享会举行。村志记录的是最鲜活的历史和人物,为地方志的编撰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出版全市首本全媒体村志,记录的是乡村风雨变迁的发展历史,展现的是绵延不绝的文化记忆。

  乡村是有机的整体,村志是“看得见”的乡愁。对于不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来说,编写村志实在是一项必要的工程。曾经,有不少市民感叹,现在不少年轻人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这种担忧体现出对文化传承的关切。语言尚且有遗忘的风险,乡村的历史,那些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就更有传承中断的可能。不少年轻人长期生活在城市,对乡村的风土人情反而不熟悉,如果老一辈人不在了,那么村庄的历史与记忆就可能随着他们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写村志可以说是留住乡村记忆的“抢救性工程”。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到“鼓励乡村史志修编”。编写村志,无锡的条件得天独厚。无锡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富庶之地,崇文重教,英才辈出。那些星罗棋布的村庄,许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可供记录。比如玉祁街道礼社村,原为薛氏聚居地,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著名画家秦古柳,微雕大师薛佛影等故居均坐落于此。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村,明代出过武进士,新中国成立后又走出一位“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在无锡大地上,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村因人而闻名,这也是村志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留存着岁月的痕迹和温暖的记忆,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是源于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尊重、留存乡村文化,才能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有了对乡村文化的深切认同,才能用文化的力量激发乡村的治理活力,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到乡村振兴中来。(汪 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