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1年专题 > 微幸福加1° > 贴心加1° > 正文

自家门前,有了带雨棚的信报箱

2021

09/17

14:4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上午9点半,禾嘉苑10号楼前,75岁的潘金珍照例下楼拿报纸,信报箱就在自家楼下,她再也不用走上几百米,到别人楼前拿报纸了。

  禾嘉苑小区(原名古运河小区)是去年梁溪区宜居住区建设重点提标小区,现为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和省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点。在小区旧貌换新颜的过程中,25组带雨棚的不锈钢信报箱在一幢幢楼前竖起。原先,几幢楼的信报箱挨在一起,而今,居民们在自家门前就能开箱取物,十分方便。

  建于1999年的禾嘉苑小区是无锡较早的商品房小区,与古运河相望,与惠山遥相呼应,依山傍水,是典型的江南居住区,也是当地人向往的住宅区。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区不但靠近古运河,更是紧邻内塘河,形成了两河相夹的独特地理位置,整个小区呈狭长的带状。

  “从新三里桥一直到吴桥,都是我们小区,一共4个门(出入口),有近千米。”古运河社区党总支书记朱平江告诉记者,小区占地9万平方米,有750户居民,中老年人占比很大,小区建成后配套的信报箱集中在一起,腿脚不好的老人,每天取报纸成了烦心事。

  不仅位置设置不合理,原先的信报箱由于长期“服役”,纷纷出现了锁坏、漏水、生锈等问题,信报丢失、错拿也很常见。

  “我自己换了锁,大家都换了,以前的早就不能用了。”陶巧云凑过来说。见到记者在了解小区的信报箱,刚买菜回来的邱女士忍不住走了过来。她说,以前的信报箱挨着地面,遇到下雨天,如果没及时拿走,放在最下层的报纸就湿了,一沓黏在一起。

  而且原来的报箱空间也小,她家最多的时候订了四份报纸,有时候外出旅游,几天没拿报纸,回来一开报箱,塞满的报纸已经被挤得皱皱巴巴了。

  禾嘉苑小区十分狭长,道路窄,停车难,遇到梅雨季容易积水。去年,小区被列入宜居住区建设小区。由区里、街道、社区几方组建了工作专班,重设排水管线,解决路面涵养问题,对小区环境进行了全面提升。如今,行走在小区中,可以看到,停车位划分整齐,楼前屋后铺设有鹅卵石,并种上了鲜花绿植,形成了一个个“微景观”。

  而这些“微景观”中还包括每幢楼前一处处集群落地式不锈钢信报箱。

  “虽说现在信件少了,但还是有不少人订报纸,年轻人也有银行对账单寄过来,报箱少不了。”朱平江说,在小区改造过程中,街道、社区通过“有事好商量”和“社区议事会”平台,多次征集民意,广泛听取居民心声,大家对更换信报箱呼声很高。

  于是,作为禾嘉苑小区宜居住区建设工程的最后一项,今年3月,由梁溪区统一招投标定制的信报箱在禾嘉苑安装到位。“这个离地面有好几公分,上面还有遮雨棚,空间也大。”潘金珍正开心地说着,一位投递员前来送信。

  “原来很多报箱都坏了,有时候只能送到门口,让门卫帮着分发,现在有了新报箱投递很方便。”投递员深有感触。“生活的幸福就是从点滴做起,对于老百姓来说,原来小小的不方便变得方便了,大家就觉得幸福了,这就是‘微幸福’的含义。”北大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烈透露,今年,街道还有不少类似的“微幸福”项目在推进,比如老新村里一些微小的房修,也纳入了项目改造中。

  相比大拆大建,看似小修小补的“微更新”,小而精的“微改造”,其实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有效模式,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要说街道社区没什么大事,老百姓的生活也没什么大事,但是一点点的不方便,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感受就会下降,而作为街道社区,为老百姓创造一些小小的、微微的幸福,总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质变。”杨烈说。

  记者:张月 图文报道

  视频:苏荻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