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e评 > 正文

争第一创唯一,走出无锡“碳”索之路

2021

12/02

09:16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晏清/产业观察员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已成为长期国家战略,它不仅被定义为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之举,不仅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风起云涌,浩荡前行。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争第一创唯一,无锡“碳”索之路该怎么走?

  避 误 区

   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与2017年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的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相比,仅“一词之差”,却标志着中国明确做出承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这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自身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净零排放”。

  由于“碳达峰”的概念较新,在缺乏深入理解的情况下会造成认知误区,将不利于工作的推进与政策的落实。

  那么,该如何正确理解碳达峰?

  1.是基于中和目标下的达峰,而非追求数据指标的攀峰

  碳达峰≠促高峰。

  根据国家发改委8月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今年上半年,9省份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后果会很严重。”

  因此,“碳达峰”是通过严格管控碳排放量、压缩峰值,为最终实现“碳中和”筑牢根基。不能将“碳达峰”曲解为“碳攀峰”,放宽对“两高”项目的管控,试图通过做大峰值来为自身预留发展空间。

  2.是基于永续发展下的达峰,而非舍弃经济增长的控碳

  碳达峰≠弃发展。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因此,“碳达峰”的本质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脱钩,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并非剥夺自身“发展权”。即便其背后确实存在国际社会围绕“环保”命题而展开的政治博弈与经济遏制,但“碳达峰”于各维度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

  3.是基于科学统筹下的达峰,而非脱离实际情况的减排

  碳达峰≠搞竞赛。

  近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文件指出,要避免运动式“减碳”,必须跳出“运动式”思维,按照“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工作原则,坚持先立后破,梯次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因此,“碳达峰”应坚持一盘棋思维。既并不意味着各省份、各城市、各县(市、区)要在达峰时间上整齐划一,也不意味着要互相追赶,把“碳达峰”变成“碳竞赛”。

  塑 底 气

  无锡作为苏南地区的“明星城市”、万亿俱乐部中人均GDP第一城,在“碳达峰”的大环境下,应发挥自身优势,力争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

  那么,无锡的目标是什么?底气又在哪?

  1.打造“零碳城市”——无锡的目标有气度

  面对“碳达峰”战略机遇,作为我国经济大市的无锡率先发力,提出打造“零碳城市”的远大目标。

  5月19日,无锡召开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峰会,成立江苏省内首个以零碳为主题的科技产业园——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

  9月6日,全国首支零碳风险投资基金——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正式落户无锡高新区,同日还揭牌成立了远景零碳数字创新中心。近期,在经开区一批新学校的建设规划中,有关“零碳校园”的规划也被提上日程。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共同发布《无锡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四五”规划》,提出低碳引领先锋行动、碳排放统计监测行动等12项绿色转型目标任务,为“碳达峰”目标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2.推进“南北联动”——无锡的合作有深度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两大世界级城市群,2020年,两大区域合力贡献了全国35%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

  10月13日-15日,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无锡,以“开路先锋”的角色,奔赴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推进跨区域政策对接、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更将建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

  根据国际上对达峰阶段的判断标准,深圳碳排放总量增速已显著低于经济增速,达峰进程已进入平台期,走在全国前列。无锡可依托自身在两大区域中独特的“纽带”定位,充分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就产业协同、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当“低碳先锋队”。

  3.创新“碳普惠制”——无锡的方法有力度

  “碳达峰”目标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作为三方主体缺一不可。

  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无锡在全省率先开展“碳普惠制”试点建设,2020年7月2日,在无锡市“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现场,全国首个纯公益App—无锡“碳时尚”App正式上线,引导市民共同参与低碳经济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App软件能极大程度加速信息流动,“互联网+”也让社会治理走上“数治”“智治”之路,无锡能在“碳普惠制”上做到提前布局,正是创造力与前瞻性的体现。目前,无锡“碳时尚”App又进行了迭代升级,发布了“碳时尚”吉祥物征集活动和《无锡市关于鼓励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通知》,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与积极性。

  理 思 路

  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规划与顶层设计日趋丰富,无锡也已出台如《无锡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方案。笔者则结合无锡市情,抛砖引玉,谈谈未来在低碳目标下可供展开的几点战略思考。

  1.签订区域碳汇合作项目

  最新数据显示,自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至今,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总额已突破11亿元

  未来,可进一步开展跨市、跨省碳汇合作,依托无锡与中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项目,通过购买碳汇巩固当地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彰显无锡在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的担当作为;同时,通过合作项目所积累的碳汇可满足无锡自身发展需要,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预留发展空间。

  2.构建环太湖氢能源联盟

  氢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能源之一,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也将聚焦氢能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作为重要方向。近日,由无锡特莱姆气体设备有限公司参与建造的世界首座高真空薄膜型液氢储运模拟舱坐落滨湖。未来可利用沿湖制氢的天然优势,进一步拥抱太湖,依托太湖湾科创带与环太湖科创圈两大战略,实现“带圈结合”,与周边城市形成科创协同,在氢能储藏、运输与高效推广等世界性难题上积极探索,构建环太湖氢能源联盟。

  3.加强双碳领域学科建设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学界研究热情的提升最为显著,成果也是层出不穷。2021年4月,由同济大学提议,复旦、南大、浙大等“华东八校”共同成立“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共同发布《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可见,学界在助推低碳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无锡可加大对“双碳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机关、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积极申报课题,为进一步拓宽学科边界、促进政产学研融合打下基础。

  4.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无锡北倚长江、南滨太湖,生态底力丰富,完全具备成为“先行市”的自然禀赋。未来可围绕江阴生态券、宜兴“矿地融合”、古运河治理等案例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序推进

  5.搭建碳普惠制宣传平台

  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对“碳达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如何让低碳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亟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碳时尚”App作为无锡一大创新,应有“立足本市、展望长三角”的远大目标,不断创新理念,建立市民“碳资产”“碳账本”,促进App更新迭代,引导更多消费者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增强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自豪感。进而,逐步扩大平台影响力,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碳普惠制”的有力宣传平台。

  作者系清华大学博士

  无锡市2020年公开选调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

  现就职于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