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快评 > 正文

立“杆”“渐”影,长效破解“用工荒”

2021

11/29

09:32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以前招工只要在网上发帖,一天能有五六个电话来询问,现在发帖五六天了都不一定有一个电话”,很多年轻人为了“自由”选择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逃离制造业”导致的招工难,在本报昨日A3版《激活育才渠道,打通数据孤岛》一文中被用直观事例加以呈现,折射出一种就业心理——不甘于挣“性价比低”的辛苦钱。想想并不意外:过去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的廉价桎梏了技术革新和效能提升,导致进入人才红利期后,与新兴服务业等一比,制造业貌似魅力不再。

  一方面,今年高校毕业生有909万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技能劳动者已有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逾5000万人,但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人才缺口极大。去年底首届全国技能大赛结束后,国赛选手“俏档”得无以复加,例如物联网项目冠军选手收到了百万年薪的意向书。

  “招工难”叠加了“就业难”,因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速度还大有提升空间;技能人才抢手,因为其供给不足。一言以蔽之,凸显就业结构性失衡。破局之道,境界有别。

  “工作满45日能领取上万元的高额返费”“迁就员工的时间安排想干几小时就干几小时”“做一天就发一天的工资”……这些或许能立竿见影解“近渴”,然而人生不止于一时得失,更要有长远规划。本报聚焦无锡技能精英大赛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报道《选树“太湖工匠” 激励技能成才》,就自有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它洞察到较之单纯涨薪的刺激,当今年轻人更期待教育和技能的“注资”,以实现人生增值。

  “选树”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培育-选拔-收获”的过程,需要精准投入、循序渐进。树立标杆,进而形成感召力,就能给制造业注入人文关怀的温度。试想,如果不仅收入丰足,也有不错的社会地位,上升渠道又畅通,又何来就业方面的困惑与心结,又怎么会不对单位、对岗位有高度的归属感呢?样板积蓄动能,推广开去,就会渐渐凝聚起影响力,激励出心有依归、干劲十足的价值导向,促成人尽其才、敬业乐业的就业局面,“光环效应”引发“磁吸效应”的初衷方能顺利达成。立“杆”“渐”影,追求的是标本兼治,这才是破解“用工荒”的长效良药。(周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