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无锡古运河如何焕发新生?

2021

11/05

09:18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10月27日下午,无锡古运河畔大公桥堍的中国丝业博物馆内,进行了一场关于无锡运河文化的思想碰撞。这是江苏方志大讲堂第二次走进无锡地区,承办方无锡市档案史志馆邀请到国家一级作家、《大运河传》的作者夏坚勇,文保专家夏刚草,运河文化研究者富耀南,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原四级调研员龚伟,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方志工作部负责人樊锡刚,以及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瞿立新,以访谈的形式,从方志、史学、文学等角度,讲述奔流古今的无锡运河,阐释无锡运河的价值精髓,以期为古运河的保护、利用、开发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

  在志书中“循迹”无锡运河

  “先有大运河,后有无锡城。”夏刚草说,无锡城是由这条黄金水道孕育而起的,无锡城的街巷、道路,是在大运河两岸及其支流岸边逐步建起、发展、延伸起来的,最后定型为龟背形状的格局,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到了明嘉靖以后,大运河主航道又改从城东和城西环城而过,形成了“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景观,使得无锡运河在全国运河沿线城市中魅力独具。这些在地方志书中都可以寻找到痕迹。

  樊锡刚说,元代的《无锡志》有云:“无锡为浙右名邑之冠,当南北之冲会,土地沃衍,有湖山之胜、泉水之秀、商贾之繁,集冠盖之骈臻。”堪称是对无锡地理风物的最好注解。无锡因水而荣,水因无锡而韵。水城相依,荣韵互因,无锡诸水经纬如织、造福一隅,既得自然禀赋之利,更兼人力疏治之功,其最显著、最紧要者当首推运河。无锡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人文价值。

  而泰伯渎是无锡步入运河时代的起点。元《无锡志》所载“泰伯渎长八十里,阔一丈二尺,深四尺”“此渎始开于太伯,所以备民之旱涝,民德太伯,故名其渎,以示不忘” 记录了泰伯渎的开凿情况。隋唐宋是无锡运河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元《无锡志》云:“运河,东南自长洲县界望亭,入本州界(元代升无锡县为州)。行四十五里,越州城,迤逦西行四十五里,至五牧口,出晋陵县界。”从中可以看出,与吴古故水道比,运河无锡段起讫和走向都发生了变化。

  在专家们看来,鉴古知今,就是要倍加珍视和精心呵护无锡运河历史遗珍,传承与弘扬无锡运河文化精神。沧海桑田,无锡运河早已旧貌换新颜,但作为无锡人的精神家园值得永久珍视和呵护。“对无锡运河的认知不能囿于‘老无锡’层面,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新市民和外地游客认知认同无锡运河、无锡城市,从热爱一条河到热爱一座城,使无锡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樊锡刚说。

  在文学中“描摹”无锡运河

  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持续推进,古老的运河文明一次次走进当代人的视野,各运河城市也努力彰显着其相通的运河美学风貌和不同的运河文化个性。访谈中,嘉宾们不约而同地提到,要讲好运河的无锡故事。可具体该怎么讲?夏坚勇以长篇散文的讲述方式给出了一位作家的答案。

  夏坚勇的《大运河传》约25万字, 在下笔前,他就为该书立下了一个标杆,即要通过一条河的历史,写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灵史。“我是在古运河边长大的,有运河沿线生活情调打底子,这本书其实也是对我自己的检阅,检阅我对乡土的热爱以及在运河这一伟大生命面前的力量感和创造力。” 在序言中,他把大运河与长城做对比,他认为,长城更多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大运河则是实实在在的滋养,代表的是一派灵动的生活;长城保卫了汉民族的休养生息,而大运河则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强健和鲜活。书中有一个涉及大运河与无锡关系的细节,唐末名相李德裕,泡茶要用无锡惠山二泉的水,夏坚勇用散文语言描述了这位宰相想象的江南风土人情之美。

  “大运河无锡段集中了很多十分宝贵的高品位文化资源,这些年来,无锡将历史文化与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吴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融合起来,统筹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河道水系治理、文旅开发等,但无锡的‘运河城市’标签在外界知晓度还不够。”夏坚勇建议,进一步挖掘和扩大这方面的宣传,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特别是大运河文化的无锡故事,让大运河无锡段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解读无锡运河文化精髓

  大运河江苏段绵延690公里,纵贯江苏南北,串联起“诗画江南”吴文化高地、“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高地、“雄武厚土”楚汉文化高地和“十朝文枢”金陵文化高地。在富耀南看来,江苏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对这四个文化高地所提炼的地方文化精髓加以彰显,而具体到吴文化高地无锡而言,这里不仅有“诗画江南”的美好风貌,还有具备浓郁地域特色的书香文化、工商文化。他提到,泰伯奔吴和季札与孔子传播周礼,可视为无锡书香文化的源头;东晋时期无锡人顾恺之和迁居无锡的王羲之,为中国书画艺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隋唐宋以后的科举制度,促使无锡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富耀南表示,关于运河文化精髓的时代解读,是让运河重生的重要一环。

  “相比大运河城市群的其他城市,无锡运河文化中的德义文化非常重要。”龚伟进一步分析了无锡运河文化的精髓。他说,泰伯和季札礼让天下的至德高风,为古代中国封建王权的交替提供了一种和平样本,也为无锡的运河德义文化涂染上了最初的底色。而无锡人在德义文化方面除了宽广的谦让格局和忠贞不贰的刚毅品格,还在滋养血脉亲情、乐善好施、为民造福等方面,充分展示出了柔情似水的家国情怀。无锡人在运河德义文化方面表现出来的孝行、善行,被一代代无锡人推升到了令人仰视的精神高度。“这些不也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品质吗?”龚伟提出,时至今日,要深入挖掘无锡运河文化精髓,集中多方力量,运用新颖手段,向不同受众传播运河文明,使运河文化的核心精神得到发扬光大。(韩玲、张月 文 / 程纯洁 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