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那一口清澈的“爱莲泉”

2021

10/22

13:55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一眼石井沁甘霖,三圈围栏证精英。古月留影照今人,饮水思源皆亲情。”这首名为《咏爱莲泉》的诗词,为无锡市诗词协会会员高嘉鸿所作,描述的这口爱莲泉就位于阳山镇桃源村一个75户300余人全部姓周的自然村前寺舍。据《周氏宗谱》记载,这里的周姓村民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濂溪先生的后裔。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对周敦颐评价道:“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爱莲说》流传至今。

  爱莲泉井水丰盈清澈甘冽,有三个叠加在一起的井栏圈,特别是从下面两个井栏圈的内壁上那被绳索勒出来的一道道印痕来判断,似乎更能见证沧桑岁月的不平凡,关于此泉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周氏二十五世、前寺舍始祖周子英夫妇挑着四个幼小的儿子一家六口来到无锡西部安阳山南麓一个叫寺舍村的南端落脚,搭起简陋的茅屋,开垦荒凉的土地谋生。之后子孙繁衍,数十年间俨然村巷,因地处寺舍之前,故称“前寺舍”。乾隆四十年(1775年),大旱,河港干涸,土地阄裂,人畜饮水困难,周子英忧心如焚。某日夜,忽梦远祖濂溪先生走来指点:院门外五尺可掘井。子英醒来信以为真大喜过望,连夜率儿子们到祖宗指定之处挖掘,不过数丈,泉水喷涌,不及垒砌,即已充沛。令人惊奇的是,水质清莹甘冽,不盈不溢,雨后或满月之时还会冒泡翻腾,不管取多取少,旋复如故。全家赖一井之源,庄稼得以薄收,安然度过灾年。后来,周子英千思万想,认为此井乃祖宗赐福,命名“爱莲泉”,嘱子孙必须代代妥为保护,任何情况下不得壅塞。果不其然,因为有了“爱莲泉”,周氏在此牢牢地扎住了根,并因此而子孙兴旺,一姓独大。而后的多次旱灾,爱莲泉皆未干涸,井水依然丰盈,周姓后代受益匪浅。

  前寺舍的周姓村民一直遵循着老祖宗“出污泥而不染”的庭训,世代赖以为生的经济除稻麦农业外,还兼以种植与莲花有相通之妙的水芹为副业。即使在今天阳山已普遍种植了高效收入的水蜜桃,前寺舍还坚守着种植水芹的传统。水芹的出产,主要在天寒地冻的隆冬时节。种植水芹,既是周氏坚守“清白”、崇尚“清白”、衷爱“清白”的宗氏文化传统的影响,又是锻炼意志和锤炼品德的延续。

  桃源村委在进行全国文明村创建过程中,对前寺舍进行了美丽乡村打造,建起了爱莲桥、爱莲堂、爱莲亭、观莲池,四五个种满莲荷的爱莲池。每年盛夏,满池荷莲舞姿蹁跹、光彩照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驻足观赏。(高嘉鸿)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