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古迹寻踪 > 正文

话说严家桥

2021

10/22

09:45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严家桥村位于无锡市锡山区东部的羊尖镇,地处原澄、锡、虞三县交界处。该村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古镇风貌著称,2006年被列为无锡市首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又列入国家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评定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1

  早在商、周时期,严家桥已有先民活动,辟田开河,种粮植桑,劳作生息。自泰伯奔吴,筑城梅里,开创勾吴基业,把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吴地以后,严家桥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这里成了经济活跃、生活富裕、物阜民康的一方水土。

  自元末明初起始,由严姓人氏搭建严家桥后,贯通了东西两岸,散居在两岸的村民,以永兴河为骨架、临河而居、枕河建镇、依河兴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把严家桥建成了一个水乡风情浓郁、人文景观丰富、社会经济发达的江南小镇,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积淀,铸就了严家桥特有的亮点,可以用“三地一村四码头”来概括她过去的辉煌:“三地”是指严家桥是中国著名工商大族唐氏家族的发祥地;华东三大著名剧种锡剧的发源地;是无锡地区党在各个革命时期重要的根据地。“一村”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统计,严家桥高知高职人才已近200人,被无锡县报称为“教授村”。“四码头”是指近代200年间,社会经济得到飞跃发展,清末学者侯鸿鉴在《锡金乡土地理》一书中,称“严家桥土地肥沃,乡人颇富,商业繁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严家桥发展到鼎盛时期时,严家桥东、南、西、北、中五条街道上,共有商家店铺近200家,成为无锡东北部的商业大镇,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被称为锡东的“布码头、粮码头、医码头、书(评弹)码头”,一度有“小无锡”之称。

  2

  严家桥是中国著名工商大族唐氏家族的发祥地,清咸丰十年(1860),无锡北塘唐时常布庄老板唐懋勋,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居严家桥,在双板桥下开设春源布庄,经营土布、棉纱业务。严家桥特有的地域环境,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的传统手工业基础,给唐氏巨大的商机,生意如日中天,各地客商纷至沓来,盈利颇丰。《无锡史话》载:“春源布庄,在当地农民日夜的机杼声中,加快了发财致富的步伐。”海笑在《中国工商界四大家族》一书中称:“春源布庄虽在偏僻的无锡东北乡小镇,因经营有道闻名大江南北,当时国内办花布的客商,没有一个不知道无锡东北乡严家桥小镇双板桥下有个春源布庄的。”

  唐懋勋致富后,趁战乱后人口锐减、地价大跌的机会,在严家桥四乡置地6000余亩,又在市镇河西沿河修建唐氏仓厅、宅院、码头。唐懋勋过世后,他两个儿子又拓展一批产业,仅几十年时间,唐家便在严家桥这块土地上发展成为无锡东北乡首富,名声大振。唐氏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视野更加广阔,用祖辈积累的资本,到外面开创事业,相继走出严家桥,从家乡到无锡,从无锡到上海,到海外,兴办起一个又一个的唐氏工商实体,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改革开放以来,唐氏家族率先投资内地,积极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次带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回乡探望。2004年,唐氏严家桥始祖的第五代传人、时任香港财政司长的唐英年回故里严家桥探望,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欢迎。

  3

  严家桥是锡剧的发源地。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也是华东地区和越剧、黄梅戏齐名的三大剧种之一,素有“太湖一枝梅”之称。《无锡市志》载:“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羊尖、严家桥一带,民间盛行山歌小调,人们称之为“东乡小曲”或“东乡小调”。清道光、同治年间,民间艺人把东乡小调的曲调、吴歌的内容、采茶灯的表演形式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艺形式,被称为滩簧。第一位滩簧女艺人是严家桥乡下的青宝姑娘,她和严家桥西街的徐金巧唱对子戏,开滩簧商业演出的先河。锡剧(滩簧)初期没有剧本,全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严家桥的落地秀才严廷初,为滩簧写了第一个唱本《徐阿增扎灯》,并为滩簧校订了十八个半韵脚,又写了一些剧本,成为锡剧史上第一个剧作家。

  出身于严家桥舍上村的滩簧艺人袁仁仪,因受清廷封建势力的迫害,孤身只琴闯进“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在上海建立袁家班,表演滩簧的“大同场戏”,为常锡文戏——锡剧奠定了基础。袁仁仪是把无锡滩簧带到上海大都市的第一人,是锡剧界公认的一代宗师,现代锡剧艺术的奠基人。

  4

  严家桥是中共地下党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早在1926年,严家桥国民小学里多名共产党员教师,就组建了无锡地区早期的中共地下党支部,在严家桥地区宣传马列主义,吸收进步青年入党。1927年11月,锡东农民起义领导人严朴、杭果人都长期在严家桥活动,燃起了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战争时期,严家桥是严安区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严安区委的所在地,成为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新四军江抗支队东进,转战澄、锡、虞地区,严家桥人民群众积极为部队送粮送草、站岗放哨,支援部队作战。

  1942年9月21日,地下党武工队一举端掉设在严家桥的敌伪警察所。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谭震林、何克希、叶飞等,都在严家桥地区工作和战斗过。解放战争时期,严家桥地下党在中共澄、锡、虞工委的领导下,分成甲、乙两组,甲种党组建武工队,打击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镇压顽固不化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乙种党开展隐蔽战线工作,于1949年4月21日成功策动了严家桥自卫团的起义。

  严家桥是无锡有名的“教授村”。严家桥旧时塾师教育盛行,1912年严家桥国民小学就办起新学,1939年又创办了严家桥中学。到50年代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严家桥大批知识分子,都成为建国初期国家急需的高知高职人才,分布在国内科学、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5

  严家桥是无锡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严家桥农田的稻谷,颗粒饱满,出米率高,品质优良,深受各地粮商的青睐。严家桥大米在无锡米市享有盛誉,运至苏州、上海也很受欢迎。严家桥商界看准了这个商机大、有利可图的行业,在市镇上从事粮食经营,开设米行的多达20多家,除收购本地粮食外,还到南至羊尖、北至港下、王庄,西至东湖塘、南桥头,东至常熟河西巷一带周边广大产粮区收购大米加工后外销,成为无锡有名的“米码头”。

  严家桥“布码头”的名气,早在1860年唐氏开设“春源布庄”以后,声名就开始远扬。虽随着西方洋布、洋纱的入侵和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国内土纱土布行业逐渐淡出市场,但坚实耐穿、价格低廉的土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仍然受到欢迎。严家桥的土布品质精良、色泽鲜明、花色优美,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松江、浦江、六合、苏北各地。抗战时期,敌后抗日的新四军的部分军装,也经由地下党在严家桥采购土坯布,再经本地染坊秘密印染后加工缝制。严家桥“布码头”还逐步向近代绸布行业转换,早在光绪二十八年,镇上就有“久昌祥”绸布店,以后陆续开设的绸布店达10家。直到解放前,周边乡镇的老百姓特别是大户人家,逢喜庆吉日,名门闺秀出嫁,都要老远赶到严家桥镇上的绸布店来选购精品布料。

  严家桥“医码头”之称也盛名在外。在旧时缺医少药的年代,严家桥镇上医界素以门科齐全、医道深厚、医德高尚、服务地道而闻名远近。自晚清到上世纪中叶,在严家桥正式挂牌开业的医生先后有26家、30人之多(不包括外来短期行医和游医在内),涵盖中医内外科、妇产科、牙科、西医内科等。严家桥医界有不少著名医生,如九代徐氏医学世家,本世纪初评为无锡市十大名医的徐汇义(市一院院长,泌尿外科专家),就是徐氏医学世家的第九代传人。严家桥医药行业也很发达,镇上拥有老字号中药店5家,药材地道,讲究信誉,品种齐全。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严家桥药店就引进西药销售,这也是一般乡镇鲜见的。因此严家桥周边几十里地的人,遇有重大疾病,都会到“医码头”严家桥问诊买药。

  6

  严家桥昔日作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市镇,镇上的酒楼、茶馆比比皆是,其中不少酒楼茶馆是开设书场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北街上群贤楼茶馆就开设书场了,自30年代起又相继出现了昭文楼书场、敬业堂书场、聘山茶馆书场。40年代又有寄放园书场、徐厅书场、巫森茂书场、杏宝茶馆书场、叙畅园书场。直至解放以后的60年代,还有四开间门面,楼上楼下可容纳400多名听众的“合作书场”。

  严家桥听众多,鉴赏能力强,但凡到严家桥来评弹、说书的先生都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因严家桥书市活跃、票房收入高,因此出现了“名家名档联袂而来,评弹评书百花争艳”的局面。当时评弹艺术界的各种流派的诸多名家,如陈舫舟、周云泉、沈剑安、徐琴芬、徐小琴、徐碧英、王街亭、朱一鸣、张耀声、张纪荣、邢瑞亭等,几乎都来过严家桥献艺。严家桥“书码头”的名气传遍十里八乡,吸引了周边乡镇无数书迷。

  建国以后,由于行政建制的变动,自1958年起,严家桥由乡镇建制成为村建制,这颗锡东明珠的光辉尘封了很久。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严家桥古村,受到羊尖镇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自2005年开始,实施了古村保护开发规划,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个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情浓郁、田野景色美丽的严家桥村,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正在建设的严家桥,已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严家桥必将成为无锡地区特色旅游景点和对外文化商贸交流的重要窗口,今后的“话说严家桥”,内容将更丰富!

  |沈冲 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