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潮评 > 正文

力争第一!无锡这个产业要乘风破浪!

2021

09/08

10:45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春阳  飞宇/撰稿

  这是一个有实力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树立“无锡地标”的产业。

  经过近50年积累,无锡孕育出5000多家环保企业、拥有完善的本地制造配套体系、遍布全国的市场渠道,2020年实现产值1327亿元,产业集聚程度全球领先。

  无锡还拥有全国唯一以环保产业为主题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园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

  创得了唯一,还得争第一;产业规模大起来了,还须强起来!

  站在新的起点,无锡环保产业,如何乘风破浪?近日,第十二期太湖潮·思享汇走进无锡市人才金融港,企业家、生态环境局、园区、研究界代表等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家底丰厚、势头强劲、瓶颈不少

  富民产业遭遇成长的烦脑

  环保产业是一个美好前景和矛盾现实交织的行业。

  我国已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正在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无锡环保产业家底丰厚,5000多家环保企业造就了10多万从业人员,产品涉及水、声、气、固、仪及配套产品等六大类、20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发展势头强劲,但又面临不少现实困境。

  “环保产业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全社会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到位;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效应差;三是协调创新能力有短板,技术成果转化不足。”无锡市环保集团董事长黄晓峰说。

  (黄晓峰)

  目前,环保企业已有不少先进科技产品,但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业主单位没有确立高标准,仅仅是以满足短期达标为目标,导致市场中仍然普遍存在低价中标的现象,一些好技术、好装备的价值无法体现。

  一家大型的龙头企业往往会带动上下游多家企业一起成长,目前本土环保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缺少龙头企业。

  (高嵩)

  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嵩介绍,近三年来,环保行业进入到转型重构的重要转折期:市场正处于从增加规模到提升质量的节点;国企集团强势进入,加剧市场洗牌。

  在这个时间节点,即便有着优异的产业基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锡环保产业的发展依然有不少的压力。

  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财审处处长黄晓东指出,目前本土的环保企业,在系统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的能力还很欠缺。

  以臭氧污染为例,即便在晴朗的夏日,空气质量为优的情况下,打开天气APP就会发现,城市大气中臭氧的指数依然偏高。

  很少有环保企业能拿出一个系统性的精准管控方案,从每小时的臭氧监测,到全天的污染评价,再到污染源的管控,将臭氧数据降到60以下。

  (黄晓东)

  总体来说,耀眼的成绩下,环保产业亟待突破的瓶颈也不少:

  环保企业小而散,相对集中在水处理领域,处于产业链低端,内耗明显,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无法形成区域合力;

  行业内普遍存在低价中标现象,低质产品、劣质工程遭人诟病,好技术、好产品的价值无法体现,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中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国家级园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内业态结构稍显杂乱,园区与高塍镇(环保产业发源地)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厘清;

  近年来各大央企、上市公司全面进入节能产业领域,攻城略地,各地挂牌成立环保集团加入战局,小而散的环保企业劣势凸显。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环保产业是一个值得地方政府大力培育的富民产业。”国内A股上市企业鹏鹞环保董事长、总裁王鹏鹞对此深有感触。

  (王鹏鹞)

  在宜兴高塍镇,电缆和环保是两大支柱产业,电缆占该镇GDP大约占80%,环保约占20%;

  但是从税收来看,电缆和环保两个产业的税收贡献基本为五五开,环保产业用了较少的资源贡献了更多的税收。

  环保产业的产业链长,造富的环节比较多,在当地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值得大力扶持。

  从大无锡视野重构产业生态

  培育龙头、组建平台、抱团出海

  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现场嘉宾认为,以前提到环保产业主要讲宜兴,而如今要突破当前的瓶颈,亟须从大无锡的视野来审视环保产业,重构产业生态体系。

  宜兴环保产业年产值500多亿元,但据工信部门统计,2020年,无锡市环保产业产值已达1327亿元,产业规模可观,前景看好。

  大无锡范围内,宜兴以外地区一些优质企业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其中无锡国联集团控股的上市企业华光环保能源集团,持续深耕环保和能源两大重点领域,2019年营收70亿元,2020年营收76亿元,成为无锡地区规模最大的节能环保企业;

  雪浪环境主要业务涵盖烟气净化处理、灰渣处理和危险废弃物处置等,202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15亿元,荣膺滨湖区“2020年度明星企业”……

  为了做强做长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独特竞争力、较强控制力的优势产业集群,近年来,无锡加强在市级层面产业集群的顶层设计,重点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纺织服装等16 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位列其中。

  节能环保产业能够入围这份“重点名单”,与该产业几十年来积累的坚实家底不无关系,这也显示出无锡市对该产业寄予厚望。

  积极发展中高端产业集群,不是简单集合做“物理叠加”,计算一个区域总产值,而是要构建一个立体的产业生态系统、一个紧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最终的目的是要产生“化学反应”,锤炼产业链的核心能力。

  针对行业内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无锡正在加快布局培育:2021年7月29日,无锡市环保集团正式揭牌成立。

  这是继江苏环保集团、徐州环保集团、扬州环保集团之后,江苏的第四个国资环保集团。

  无锡市环保集团为无锡市城建发展集团下属的二级集团,资产总额130亿元。

  根据职能定位,无锡市环保集团负责牵头落实无锡市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主要承担水环境治理、大气治理、土壤修复、资源再生和利用、监测检测及平台运维、环保类投资等六大职能,为无锡全市环保治理重点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进一步引链、强链、补链,助推无锡市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应该由核心环保企业(大型国企、本地上市公司)联合组建无锡环保产业赋能平台,向环保所有企业开放核心企业的资源及运营管理经验,帮助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升级。”黄晓峰说。

  通过平台带动激活无锡本地广大环保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相互赋能,提升竞争力、议价能力。

  简而言之,小企业在全国范围内不具备和央企、上市公司竞争的实力,但是如果通过国字号集团平台带着大家组团出击就不一样了,承揽项目的能力一定会大大加强。

  无锡西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平也希望,这个行业能够有带头大哥、引路人一样的角色存在,发挥产业合力。

  (蒋平)

  “无锡市环保集团、鹏鹞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未来在产业链中的使命主要是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对内开展技术示范和系统优化,对外以资本和技术为先导,输出先进的解决方案。”高嵩说。

  现场有嘉宾指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是国内“唯一”,这样的平台和品牌来之不易,当年批复的时候是作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区两园”中的一园来设置的,针对当前宜兴作为县级城市对园区赋能有限,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如何从无锡层面为这块金字招牌赋能,也值得思考。

  有建议指出,不妨从无锡层面考虑优化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体制机制,通过充分赋能,让这个“中国环保第一园”展翅高飞。

  着力打造环保创新之都

  打好行业标准、示范工程、产业培育组合拳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向深水区迈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环保产业是国企、上市公司和众多技术产品公司的时代,无锡环保企业怎样在新挑战下乘风破浪,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如果无锡环保产业在未来想要有所作为,首先要使无锡成为全球新技术示范高地。”宜兴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董事总经理邵焜琨强烈建议加强新技术的示范引领。

  (邵焜琨)

  目前国际和国内已经有环境评价标准即环境保护技术验证评价(英文简称“ETV”),它可以定量地反应环境技术的水平,提高技术的可信度和市场竞争力,已在国外许多国家长期推广应用。

  如果能够通过打造一个示范机制,专击产业的技术痛难点,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定能打上无锡印记。

  “无锡应建设这样的示范高地,无论来自全球哪里的人才和技术,都积极提供应用示范的平台。”邵焜琨认为,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鼓励应用示范,倡导契约精神,宽容示范,擦亮无锡“环保创新之都”这个名片。

  “从前有句话叫,中国环保看江苏,江苏环保看无锡,无锡环保看宜兴。”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环境区域中心主任陈玉宇说,若无锡能够成为环保领域示范项目的标杆,对重塑行业生态来讲,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陈玉宇)

  现场嘉宾一致认为,成立无锡环保产业集团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现场企业家代表们纷纷期待,无锡在市级层面用好资本手段,构筑更全面的产业结构,展开多层次扶持,让无锡环保中小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产业和技术优势能充分释放。

  “应该引导和建设多层次竞争梯队,让产业链在竞争中不被资本淘汰,维护主动竞争地位。”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顾问尹曙晖建议。

  (尹曙晖)

  “没有环境的高质量,无锡社会的高质量建设就无从谈起。”黄晓东表示,无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环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

  “无锡的环保产业要乘风破浪,关键是要拿出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上要求的‘拿第一,创唯一’的精气神!”黄晓峰认为,未来环保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则需紧抓重大项目实施契机加快发展。

  例如,在“十四五”期间,无锡市将实施一批大型土壤修复项目。无锡的环保企业可以提前谋划,在地下水修复技术、工业污染场地装备制造等方面提早布局,借重大项目实施的契机做强做大土壤修复上下游产业。

  此外,市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有的创新平台、载体、基地之间的协作,就卡脖子问题、重大技术突破加强联合攻关,加强环保智库建设。

  在市场竞争中培养一批敢于挑重担、打主攻、当先锋的环保企业。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