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e评 > 正文

锡剧,太可了!

2021

08/13

13:42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小頔子 青衫客/撰稿

  小桥伴流水,烟雨迷江南。

  锡剧,便诞生在此,以“锡”为姓,为“锡”代言,从内而外散发着江南风情。

  作为以城市名命名的剧种,锡剧是无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内各大城市都在发力文化,无锡该如何振兴锡剧,助力城市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近日,第十期太湖潮·思享汇走进位于梅里古镇的薛燕戏曲工作室,围绕“振兴锡剧,擦亮无锡文化名片”,现场锡剧界代表们纷纷从锡剧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模式等做了精彩分享——

锡剧,一座城独有的印记

承载着浓厚的乡音乡情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

  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锡剧前辈王嘉大把原来的“常州滩簧”推向了较为成熟的锡剧艺术,收了多位高徒。

  武进、无锡、丹阳、宜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梅兰珍、王兰英等名角。

  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

  “那个时候在田埂头,广播里都会播放锡剧,小时候就是听着锡剧长大的。”无锡市锡剧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蔡瑜回忆起自己的儿时生活。

  正如当下年轻人爱听的流行音乐一样。锡剧,是那个时代一辈人特有的印记。

  温婉水乡,山间小调……锡剧完美诠释了这个城市特有的气质,柔软又不失个性。

  锡剧以充满乡土气息的吴侬软语、优美抒情的声腔旋律、细腻清纯的表演艺术、江南丝竹的伴奏形式,形成“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独特风格,积淀着这座城的历史,诉说着这座城的故事,展示着这座城的风土人情。

  锡剧名作《珍珠塔》可谓是家喻户晓,戏中对嫌贫爱富观念的抨击,对穷不失志的赞许,对知恩必报的肯定,体现了真善美。锡剧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

锡剧名家蔡瑜、惠海峰现场演绎《珍珠塔》片段

  锡剧的舞台,已不光光是一束绚丽的灯光,不单单是一场华美的表演,它更多地承载了文化的力量,它展示着这座城的魅力,记载着这座城的记忆,是远走他乡的人偶然听到,仍觉得心有归属,路有归途的心安。

一剧精髓在于“本”

形式创新同样重要

  优秀的剧本,传达的精神,精湛的表演力,舞台的设计……著名锡剧《珍珠塔》入选《百部优秀剧作典藏》绝非偶然。

  “一部好的剧应根植在老百姓心里,滋养心灵。能够歌颂励志,奋发图强,弘扬真善美,这才是锡剧的生命力所在 。”江苏省无锡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导演薛燕说。

  一部好的戏剧能够流传下来,离不开一个好的“本”,但现如今如何契合当代年轻观众审美,创作舞台作品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此外,锡剧演出团副团长惠海峰说,优秀剧目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手段,还要调动各项资源沉淀老粉丝,吸引新粉丝。

  演员的感召力和号召力不容小觑。利用名人效应,吸引外来的“凤凰”,形成热点,引起戏剧界的轰动,通过名演员之间的共同合作、跨领域合作,以打组合拳的方式创新表演形式,同时,引起各方关注,为锡剧的普及和发展助一臂之力。

原创锡剧《泰伯》

  当然,新媒体快速发展大趋势下,宣传方式的创新也不可忽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非常适合锡剧的推广传播,剪辑表演出彩片段、定格舞台精彩画面制作成新媒体产品,借助各类传播平台,其传播速度、传播体量定能为锡剧带来不少年轻新粉。

让看戏成为一种时尚

酒香也需要吆喝

  现场嘉宾认为,锡剧艺术的发展需要多条腿走路,要不断探索锡剧艺术的传承和传播方式。

  无锡市文联副主席卢俊峰介绍,近年来市文联通过大力实施“名师带徒”计划,以“宗脉延传,承戏育人”为目标,促进锡剧事业青蓝相继、薪火相传。今年上半年,市文联“文艺大讲堂”特别策划了两场戏曲名家专场,邀请了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和昆曲名家赵津羽,讲授评弹、昆曲的传承创新,其中的经验对锡剧有不少借鉴价值。

  近年来,苏州评弹跨界融合搞创作,让人耳目一新。

盛小云演出照

  当地曲艺界对“苏州弹词”和“陕北说书”这两个地域特色鲜明而人文风格迥异的南北曲种进行了大胆的跨界融合和改革创新。苏州评弹和陕北说书对唱,南腔串入北调,别致的编排组合、强烈的反差表现、创新的形式内容,不光征服了苏州评弹的老粉丝,也惊艳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而昆山则借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契机,全力以赴开展挖掘与修复传统经典的工作。昆曲现已成为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剧种之一,尤其是上海、苏州昆剧团近年在全国各地以传统经典为主的巡回演出应接不暇,所到之处皆因其精致典雅的表演获得盛赞。

  当下昆曲的爱好者已经越来越多,且有“年轻化、高知化”的特点。

赵津羽在无锡

  昆曲姓昆,根在昆山。“发源于昆山的昆曲,是昆山最具辨识度的金名片之一。”这在昆山是一种共识,所以当地喊出了“大美昆曲大好昆山”的城市形象宣传语。

  通过树立文化自信凝聚高质量发展的“昆山力量”,这是昆山制定昆曲发展规划、成立昆山当代昆剧院、建立昆曲发展基金会、扶持“小昆班”发展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昆曲“金名片”的传承和发展,精心打造城市文化IP的内在动力。

  “艺术是相通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过对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的欣赏、研究、传播,可以触发无锡振兴锡剧发展的灵感,互相借鉴、传承创新,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卢俊峰说。

将锡剧融入锡式生活

走近锡剧才能了解锡剧的魅力

  对锡剧艺术来说,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立足现实基础,锡剧工作者们正在努力探索着。

  “将文化植入校园,浸润新市民的孩子,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蔡瑜在现场向观众们分享了她成功将锡剧带入无锡夹城里小学的经验,孩子在语言学习方面特别有天分。作为外来子女居多的夹城里小学,多数孩子不会说无锡话,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习锡剧。

  通过教学传承——“小手牵大手”的方式,一个孩子带动家里的六个大人一起接触锡剧、学习锡剧、爱上锡剧,能够有效扩大锡剧粉丝群体数量和群像的多样性。

  传承至关重要。无锡市青年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周雁说:“作为我们这一代锡剧人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身上发现优秀的闪光点,做到常思考、常提问、常练习;用开放的理念,对待新一代锡剧人做到常探讨、常引导、常关心。唯有如此,锡剧才能够生生不息。”

  无锡戏迷协会会长顾斌作为锡剧观众代表,近些年致力于组织锡剧观众,其所创办的大斌戏迷俱乐部汇集了不少戏迷朋友,他们结伴观剧、分享观剧心得、切磋技艺……

  “每个资深戏迷都有一个踏上舞台的梦。”顾斌鼓励戏迷们走上舞台表演,希望他们去影响下一代人,凝聚更多喜欢锡剧的人,壮大锡剧粉的队伍,以此良性循环。

  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锡剧,爱上锡剧,将锡剧变成日常。

  现场嘉宾还建议,无锡作为旅游城市,除了美食美景外,让游客体验到当地文化,锡剧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让游客真正融入锡式生活,感受锡剧的魅力,静下来,停下来,与心灵对话,产生共鸣,感受江南水乡的柔情蜜意。

  一个城市的“自我提升”,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树立。锡剧展现了锡城浓厚的文化底蕴,透出了锡城人民的精气神。“如果你走进剧场,看看现在锡剧的发展,舞台的震撼力和爆发力,一定会爱上她。”薛燕说,她代表戏剧界呼吁无锡市民一起关注、关心锡剧,擦亮这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出品:报业集团无锡观察融媒中心

  运营:“太湖潮”网评工作室

  策划:倪均 赵晓军 史春阳

  图片:高孝文、无锡市锡剧院微信公众号、锡剧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