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人物春秋 > 正文

秦松石和他的《南明史》

2021

08/06

08:5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无锡学者似乎特别钟情于晚明至清初这一段血火交迸的历史。从明末邹漪的《明季遗闻》、清初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到近人沈克民的《南明史》,以及钱海岳集大成之《南明史稿》,前后治南明史的学者不下十多人,形成南明史著作及资料集也有十数种之多。而涉略南明这段历史,从人物、事件到某一专题的研究者,更是为数众多。这构成无锡史学学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秦松石其人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保存有一部著作手稿。书稿共4册,内页用的是竖式印刷的方格稿纸,其中也有一些是那个年代国内特有的粗糙的再生纸。稿本右侧用手工穿线装订,封面左侧竖向印有书名:《历史丛书 南明史(未定稿)》。其前3册分别标为卷上、卷中、卷下,第四册封面为钢笔手写题签:“南明史稿附表”。第一册封面右上角有一个标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 秦松石著”。

  在无锡学界,秦松石一向寂寂无名。能在上个世纪中叶独力写成一部史学著作,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秦松石本名宗沂,松石为其别名,1910年农历十一月初四出生于无锡城中小娄巷。小娄巷为无锡望族秦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清以来人才辈出,对无锡乃至江南文化的萌蘖生长影响深远。其先祖秦大治为道光癸未(1823)进士,任武强县知县,性忼直,因得罪上司而辞归。曾讲学东林书院,造就多人,薛湘、杨延俊均出其门下。

  不过至民国时其家道已中落,父亲任职于天津华新纺织公司,因为无锡杨家与天津周家的渊源关系,无锡在周氏华新纺织从业者甚多,但他的薪俸仅及养家。至1920年代后期家宅也从小娄巷迁出,搬入相对逼仄简陋的福田巷老屋。秦松石早年就学于东林小学和县初中,爱好文史,课余广泛涉猎典籍史乘。但因家境贫寒,初中后即辍学,日后完全靠自学增进知识和才学。

  失学后,秦松石先是在无锡城中小学任教,1928年年仅19岁的他进入《大无锡报》社,任主笔。《大无锡报》所办为4开一页的小报,日发行仅500份。他同时服务于《民报》,并于1929年7月加入无锡新闻记者联合会为会员。九一八事变后,正当国势危难之际,秦松石应招进镇江军校学习。1930年代中期,为维持生计,秦松石经人介绍进了无锡县警察局当差。

  自七七事变至无锡沦陷的一段时间里,他调到民众服务指导处负责运输工作。这个指导处由警察局会同部分民众团体组成,县长兼任主任,办公集中在县政府,主要承担战时民夫动员、军需钱粮筹措和船舶车辆调度等职能。除了帮助淞沪抗战前线征调民夫外,秦松石还协助征工筑路,为过境国军征发车船,参与密捕汉奸。但在无锡沦陷后他却因为生活所迫出任伪职,先是在伪县政府任秘书、科长,后又到苏州伪江苏省政府任文案。抗战胜利后虽未受到追究,但也只能躲回无锡,通过朋友钱云孙的关系,进瑞和轮运局从业。他的《南明史》就在这一时期形成初稿。

  新中国成立后,各私营轮运局几经兼并改组,至1950年5月,经营锡溧航线的7家轮运单位联合成立西南轮运局,由股东会议推定钱云孙为经理,秦松石为总务,负责行政事务。该轮局经营无锡至溧阳、宜兴的6条航线,是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客运轮船业规模最大的一家,为1956年的轮运业公私合营作了铺垫。就在第二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秦松石曾任伪职,又供职旧警察局,原以为没有劣迹血案,经过登记便能回归人民队伍,不料1951年4月突遭逮捕,并被判“历史反革命”投入监狱。直到1958年才被释放,1960年摘去“帽子”。1958年出狱后被安排在无锡建筑三公司,做一些考勤、统计和杂务工作。《南明史》的两个附表就制作于这段时间。

  秦著《南明史》

  秦松石的《南明史》稿本是一份钢笔誊录稿,但在稿本上又有毛笔和钢笔作的删改、订正、补充。稿本是在清理当年抄家物资的库房里发现的。大量堆存的所谓“破四旧”抄家物资,在1980年代初年进行清理,除部分退回原主人外,图书由市图书馆接收,手稿等文书资料由市史志办接收。这部稿本从曾经被抄没,到后来为地方史志部门收藏,也是不幸中的一件幸事。

  稿本因为年代久长,又经反复翻阅,书的封面已有残损。所幸内页完好,字迹清晰可辨,基本没有缺损。稿本第三册末页另有著者自注:“己丑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初稿完成”“庚寅农历元宵节前五日校阅”。表明书稿成稿于1949年,1950年作过校订。在稿本第一册(卷上)封里(封二)粘贴有一张字条,为著者1960年7月的一段自记:

  “《南明史稿》,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拟好的。用通史体叙述了从崇祯十七年(1644)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明政权抗御满清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的经过事迹。当时还不懂得阶级观点,所以未能进行阶级分析;只可作为若干史料较有系统的汇集来看。今后在学习上还该作出主观努力,藉此提高政治水平。如时间许可,并拟重新予以改写。”

  反映了著者对史稿认识的前后变化。

  秦著《南明史》虽然是章节体史著,但并没有完全摆脱王朝纪事的窠臼,仍然以明朝宗室藩王为主线来钩稽历史演变的脉络。不过,相比同一时期关于明清之际历史变迁的其他史著,秦著《南明史》没有把农民起义作为历史发展的主线,也避免了另一方面的偏颇。就史稿的篇章结构来看,它以王朝为题,章设得少,但节划分比较细,节下又设目,相对眉目更为清晰,对与王朝相关的某些历史事件的记述着墨稍多。如第二章“福王纪事”,共有九节,分别对“四镇分藩”“党狱繁兴”“南渡三案” (伪太子案、伪王妃案、大悲僧案)等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其中“党狱”“内战”等节,对弘光朝激烈的党争,以及左良玉与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冲突,最后演变为举兵相向,均加以适当的梳理。又如第五章“桂王纪事”,共列十节,第五节“四川之溃裂”,对其他史书较少关注的四川抗清斗争作了专题记述;第七节“孙李之分裂”,对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决裂,孙可望兴大狱谋害朝臣,最终叛降清朝,也作了较为连贯的叙述,体现了著者的史识。

  总体而言,秦著《南明史》较多关注朝中的政治冲突,突出重要历史事件,且注重因果的关联分析。秦松石在书稿第一章“绪言”中这样说:本书的记述,是为“明清两代史籍之补阙也”。但“综而观之,亦可概见嬗代之枢机、相互之因果焉”。也就是说,该书的主旨,是要补明、清两代官修史书的缺漏,在此基础上概要地揭示明(包括南明)败亡和清代兴起的关键问题,分析这一历史变迁中各方面因素的相互联系。从这一点看,该书多少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叶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对明清交替历史变迁的认识。

  其他方面的研究和写作

  1931年,22岁的秦松石在镇江军校学习期间,编著了他的第一部史学著作《中国历代兵制概要》。这实际上是一本军校教材,1937年由南京军用图书社印行。该书得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题签,由当时的国防部训练总监部审定,书前印有总监唐生智签署的批文。著作梳理了中国历代军事组织制度的变迁,并与政制、官制相联系,记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当时,中国正面临强敌入侵、家国多难、存亡一线之秋,故著者在书中特别强调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积极备战。有意思的是,1975年该书还内部翻印,被作为部队的教学参考书。而就在这一年,秦松石在穷困潦倒中去世。直至今天,尽管对于兵制的研究有很多深化、细化,但这一贯通古今的专题史著,依然经常为军事院校教学和学者历史研究所引用。

  秦松石在无锡建筑三公司工作期间,一度还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而公司对这位瘦弱的“文人”还比较照顾,没受太多的苦累。可不久后国民经济陷于困难,国家经济方针作出重大调整,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始精简人员,秦松石首当其冲,1961年被清退回家。此后直到去世他未再从业,闲散在家读书、写书。失去了经济收入,家中生活完全靠妻子工资维持,清贫度日。妻子钱潜(1917.7—1991.12),毕业于上海两江体育专科学校,1943年与秦松石成婚,先后在无锡驳岸上小学、东林小学任音乐、体育教师,受到学生和同事的尊敬。

  这一时期的秦松石,常常手携一二册旧书,到古旧书店寄售,买回几包廉价香烟和半瓶零拷黄酒,消沉于烟雾酒思之中。秦松石还雅好书画,与族人无锡知名画家秦古柳先生相善,常往来走动。其书法雍容大度,画作以扇面、册页等小幅作品为多,笔墨简淡,意境悠远,至今仍有留存于世者。

  除了据看书所得,随手对《南明史》加以补充修订外,秦松石还做了两件事,一是编著《史可法年谱》,曾与定居无锡的史可法后人史渊广时相过从;二是编纂一部《成语词典》。《史可法年谱》只有一个稿本,1966年连同《南明史》稿本及大批图书、字画被抄家抄走,该书稿不知所终;《成语词典》作为工具书曾送出版社,被退回要求再作修改,但终究没能付诸出版。此书稿未被抄走,一直捆扎存放于家中阁楼上,1990年代房屋拆迁时被当作垃圾处理。不知最终进了造纸厂化为纸浆,还是被有心人保存下来,或许有一天会再一次被打开?(汤可可)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