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荣毅仁旧居落户记

2021

07/02

08:5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坐落于无锡西郊荣巷荣氏故居旧址的荣毅仁纪念馆,落成开放至今已有整整9年时间,其中的荣毅仁旧居是从北京原址整体移建而来。9年前亲身参与移建的那段历史,每当想起,至今仍历历在目。

  1

  荣毅仁纪念馆,由展示厅、荣氏故居、大公图书馆以及移建的荣毅仁北京旧居四部分组成。修复开放的转盘楼、夫人房、承馀堂、承德堂和大公图书馆等历史建筑,沿袭了原建筑规制,基本保持原来的布局陈列,大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存和历史原件。而荣毅仁同志的北京旧居四合院,则从北京整体移来无锡重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荣毅仁同志,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史家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风格的四合院,就是这里,承载着荣氏家族几代人的梦想,寄托着荣氏家族几代人对祖国的深厚情谊。

  无锡市政府决定在无锡西郊荣巷古镇建设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并决定在历史文化街区建造荣毅仁纪念馆。而建造荣毅仁纪念馆,最需要的就是征集荣毅仁同志生前使用过的东西,以及和荣毅仁有关的物品。为了征集到更多文物,我和负责这项工作的许多同志,根据上级要求,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往返北京许多次。经过多次研究协商,经批准,最终决定把荣毅仁同志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四合院,全部移建到无锡,在荣巷落户。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特意组织了精兵强将,到北京荣毅仁居住的四合院里,拍照的拍照,画图的画图,整整忙了许多天。

  2

  一切准备妥当,2006年12月21日,我们接到命令,去北京接荣毅仁遗物。

  早上5点三刻,无锡城笼罩在冬日黎明前的黑暗中,许多人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中。河埒广场对面马路上停着两辆车,不时有人上下,其中一辆车警灯闪烁,在冬日淡淡的晨雾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天气比较寒冷,但群情振奋,因为大家要去完成一个光荣的任务,就是到北京把无锡人民的优秀儿子荣毅仁同志的遗物运回家乡无锡。

  6点整,汽车准时出发奔向目的地北京。我们庆幸今天没有大雾(前几天早上大雾高速封闭),不一会,上了高速,不久就过了江阴长江大桥。天慢慢地亮了,雾却渐渐地大了起来,两辆车在空旷的高速公路上也快不起来。

  慢慢地,打起了瞌睡,恍惚间,一个多月前在北京荣家整理、装运物品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10月份,市、区有关领导决定让我们去北京完成一个政治任务,就是把荣老家的部分遗物运回无锡。接到任务时,当时心里可以说是忐忑不安,一是因为情况不清楚,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二是领导要求所有物品都要按文物的规格对待,不得出丝毫差错,不得有任何损坏。

  在上级领导的鼓励指导下,我们作了充分准备,11月28日晚上和无锡市博物馆、听涛园等单位的有关人员一起,乘火车去北京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9日上午,我们安顿好后,就立马坐3站公交,去荣府了解有关情况,拍摄相关影像资料,并根据现场情况商定了初步方案。

  3

  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我们按照方案,编号记录,分门别类,核对包扎,打包装箱,确保万无一失。虽然北京天气寒冷,但大家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荣府警卫班、工作人员也都为我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市、区有关领导还来现场指导,一切进行得非常顺利。特别是荣家的工作人员沈阿姨、冯师傅,当他们听说我们拿回去的东西将全部放在纪念馆里时,都显得非常高兴和激动。在荣家工作了多年的冯师傅虽然腿脚不便,但只要听到我们说少了什么,他很快会像变戏法似地给我们拿来。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移植月季时,他和警卫战士一样,不顾年事已高,迎着呼啸的北风,脱得只剩一件短衫挥锹大干。

  在一个多星期的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人们对荣老的无限敬仰和深刻怀念。人已去,物依然,睹物思人,我们常常被感动,不时被震撼。在挂有邓小平1988年重题的绿字棕底“戒欺室”匾额的客厅,中间是叶帅1978年7月1日题款的陆俨少的山水画“满目青山夕照明”,两边是清代学者孙星衍撰写的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周围是一圈红木沙发,对门的屏风前玻璃罩里是一对美丽的鹿角,进门右侧一角地上还有一个熠熠生辉的紫水晶帽。荣老生前常在这里接待国内外宾客,纵论国是。据沈阿姨讲,客厅里的窗帘用了好多年了,沙发套子平时用的都是布的,只有当贵宾来了才换上比较考究的,客人走了再换下。

  客厅对面是接待过基辛格博士、撒切尔夫人等国内外政要的荣家餐厅,迎门的墙上挂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郑板桥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靠墙一角的台上,是荣德生先生的半身铜像。在荣家烧了多年菜的沈阿姨告诉我们:有重要客人来,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忙了,开菜单、定菜谱。奶奶(指杨老)亲自指挥,从做菜、上菜、洗盘子都是自己人,全家出动,从不麻烦外人。平时爷爷(指荣老)在西边的小餐厅吃饭,他们吃东西一点都不疙瘩,我做啥吃啥,一碗干饭,再加点稀饭。有客人来添双筷子,加一两个菜。爷爷还很节俭,一点不浪费,一根牙鉴还分两次用。爷爷在外面西装笔挺,在家里旧的衣服照穿。在荣家我们看到的最时尚的东西,要算荣老书房办公桌上的一台电脑了,他每天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信息。据说当时许多人还不知电脑为何物时,这里就已经联网了。无论在荣老简朴的卧室,还是在休闲的阳光房,甚或在种有荣老钟爱的月季的花园里,只要我们注视某样东西,一旁的冯师傅或者沈阿姨都会引出一段故事来……

  4

  沉思间,汽车停下来了。时间已是12点多钟,车子进入山东,原来前面发生了交通事故。车上的人都已饥肠辘辘,大家吃了点面包、饼干,下车活动活动腿脚,性急的还跑到前面去看个究竟,大家谁也没有一声怨言,只是盼着车子能动起来。

  终于动起来了,先是停停开开,再是慢慢地开,到后来就顺畅起来。就这样,到傍晚10点多时进入了天津,远处华灯齐放,早已万家灯火。汽车又堵在了收费站,真像蚂蚁爬山一样,花了近一个小时,才出了收费站。一过收费站,路马上宽畅起来,大家已顾不得饥饿,似乎北京就在眼前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一点到达北京。

  当远远地看见夜幕下的北京城时,大家愈发亢奋起来,就像胜利在眼前了一般。到旅馆已是晚上12点半了,找了家通宵营业的小店,吃完饭已是22日凌晨。当大家休息以后,我立即和运输公司联系,安排明天(其实就是今天)6点前车子到现场。第二天6点不到,我和另外两个同志一起赶到现场,已有不少人在等候了。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和相关人员商定后便开始装车。所有物品出门前,都经我们、工作人员、警卫三方确认,并一一登记造册,一切都有条不紊。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搬运,两个集装箱车塞得满满的,车厢上随即贴上了封条。

  下午1点,北京史家胡同,两辆大型集装箱车整装待发。在相关部门领导的直接关心下,车队从史家胡同出发,经过长安街,一路绿灯,直奔京沪高速入口。高速公路沿途都有警车护卫,到山东后,在服务站加上油、随便吃了点东西,便继续向无锡进发。经过千里跋涉,早上6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荣老故居对面的一处仓库。

  此时,无锡已在晨曦中苏醒,市、区有关部门领导都及时赶到了现场,相关人员在一旁待命。经过对物品的核对、入库,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完成了任务。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下午美美地睡了一觉。

  后来算了一下,为使荣老遗物早日回归故里,我们工作人员用了两天时间,其中35个小时在车上,奔波近2400公里,只睡了5个多小时。

  2012年4月,荣毅仁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现在,位于无锡西郊荣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荣毅仁纪念馆,其中的这座北方风格的四合院,就是从北京移建而来的荣毅仁同志在北京的旧居,其中门、窗、梁、柱,包括一砖一瓦,都是原件原位;里面物件的摆设,也是照荣老生前的样子原样布置,包括空调、窗帘、暖气片等。这里已成为无锡市又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花锡君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