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百姓心向党】富耀南:用自己的一生守望乡愁

2021

06/14

07:16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百”姓起源 ( 83 )

  富

  富(fù)姓,始祖是富辰,史称他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以人称富辰,其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奉富辰为富姓的始祖。

(受访者供图)

  个人档案

  富耀南

  82岁

  无锡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无锡古运河研究会专家组成员、梁溪书友会临时党支部书记

  我想对党说

  我将始终保持理想信念,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运河对于无锡意义重大,尤其是三里桥一带众多的人文历史值得挖掘。最近一段时间,82岁的富耀南依旧密切关注着大运河沿线各个城市的文保工作,也热切地希望无锡能有所作为。“我出生在运河边,有浓厚的运河文化情结”,富耀南说,他家在三里桥,以前去市一中上课,要坐船摆渡到李家浜再走到学校。对运河的关注,正是他的乡愁所在。

  工作后,他在旅游部门干了近十年,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无锡运河游辉煌的时段。“欲游中国古运河,请到无锡来”成了当时响亮的口号,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游客。《无锡旅情》、《清名桥》两首歌就在那个时期创作。富耀南表示,他去日本发现那里每家卡拉ok厅里都有这两首歌,很多日本人都会唱,无锡的知名度可见一斑。当时,无锡还举办了国内唯一一届国际旅游电影节,有20多个国家代表团到无锡。而那时无锡运河游开发了很多产品,比如针对日本游客的针灸旅行、运河周边自行车游线路等,并通过媒体进行海内外旅游宣传。

  离开旅游系统后,富耀南又去了市委党史办公室等部门,接触了更多与无锡历史文化有关的工作。“我这一生都与无锡的历史和文化打交道”,富耀南表示,这成了他生命中抹不去的基因。1999年退休后,他在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无锡市古运河研究会等社团活跃。在他看来,无锡的工商底蕴很厚重,但无锡的文化底色同样毫不逊色,有许多故事待人们去细细品味和挖掘。当年新街巷的钱钟书故居一度差点拆除,他和梁溪书友会的老人们听说了,立马执笔写报告,以社情民意的方式将报告呈现给有关领导,最终保下了这座故居。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建筑修缮焕新能增加城市之美,是无法再生的城市财富,他始终用这种理念去影响别人。阿炳故居、张卓仁故居、丁明奎故居等名人故居的保护背后,都有富耀南凝聚的心血。

  老伴说他每天都有各种事务,中午回家打个小盹,就算休息了。他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时间留给为城市留下记忆的著作中,参与了《包厚昌回忆录》、《陈忱白回忆录》、《张卓如回忆录》、《新四军在无锡》、《锡东英烈》等10多部文献资料书籍的征编出版工作。他自费出版了《张闻天研究文稿》、《无锡古运河》、《无锡地方志讲座》、《运河十日》等9部文史研究专著,并全部赠送给青少年和老同志。他对于历史文化的热爱无与伦比,常年在各地进行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同样,他作为长者,总是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为他们宣讲红色往事、普及地方文化。他从2000年起就担任辅仁中学校外辅导员,2015年又担任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报告团成员。他给学生们讲述《红军长征和参加长征的8个无锡人》、《无锡党史三杰——秦邦宪、陆定一、潘汉年的故事》、《大运河无锡段的前世今生》等,累计听课学生近万人。

  回顾一生,富耀南从无锡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到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深造。1960年,21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入党的信念很坚定”,富耀南表示,自己在红旗下成长,一生都服从党的分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在淮阴工作了十五年,也曾赤脚种田、插秧捉麦。回到家乡无锡后,同样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所作为。在他看来,党培养了自己,理应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印迹。

  (记者 黄孝萍/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