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无锡高技能人才总量43.8万人 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1119人

2021

05/19

08:27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瞄准提升10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及新就业形态技能人才需求,全面打造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城市。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新统计,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累计11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43.8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1119人。

  2020年,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人社部门配套出台了涵盖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评价、高技能人才激励引领、职业技能竞赛、专项资金保障等6大类27个政策文件,构建形成了我市技能人才“1+X”政策体系。在打出政策“组合拳”的基础上,我市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对接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生产经营、技术创新需要,大力开展适岗培训、线上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罗斌是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试验检验员,经过半年多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他的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如愿取得公司颁发的化学检验员一级技能等级证书,随即被公司聘为高级技能人才,享受公司高技能人才津补贴。

  今年以来,我市已有13275人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获得相应技能等级晋升,符合条件人员还可享受政府培训补贴。人社部门通过申报备案的方式支持企业设立跨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并列入补贴性职业培训机构目录,将培训范围拓展到上下游关联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中小微企业职工。同时,推动新产业、新职业培训,制定项目制培训补贴政策,发挥企业、院校、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开发无锡产业急需和适用的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技工院校是培养“太湖工匠”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市技工院校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4个,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公共实训基地6个、省级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个、省级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5个。2019年,无锡技师学院成功创建江苏省重点技师学院。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技工院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2020年已备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技工院校6家,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共1144人。建设一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鼓励技工院校开展技能人才社会化培训和评价服务。

  此外,我市还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力量支持作用。人社部门定期发布职业培训补贴职业(工种)目录和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职业培训机构目录、职业技能评价机构目录,引导调动全市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如无锡市弘成伟业职业培训学校,以育婴员课程培训为中心,坚持教学老师全职化、教学内容实战化、服务质量标准化、学习对接一体化,线上+线下多元的教学模式,让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更自主、更高效,形成了专业理论+场景化实操+资深导师1对1辅导成熟教学模式,每月培训近200名育婴员学员,再结合学校自主开发的小儿推拿师、催乳师、产后康复师、灸疗师、特色面点师等课程,每月可为服务市场输出200多名优质的母婴从业人员。

  瞄准我市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业态企业,人社部门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需求调查,找准技能培训突破口,建立市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机制,与产业发展实现技能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与此同时,我市在强化高端引领中催生新动能,认定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专项公共实训基地。人社部门定期公布高技能领军人才名录,开展无锡技能大奖、先进制造技能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首席技师等项目评选,充分发挥示范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的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个、省级专项公共实训基地8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7个。

  如今,无锡对“太湖工匠”的培育已结出累累硕果,全市获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贴的高技能人才47人,获评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25人,获评江苏技能大师、省企业首席技师荣誉称号114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等54个。去年人社部门组织市级二类技能大赛37个,参赛人数达1.3万人次,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7700人,无锡选手在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8人入选世赛国家集训队,在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技能状元数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赵晖)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