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无锡新闻 > 正文

打造“创新带” 联动“产业链” “一点居中”的无锡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2021

04/07

13:25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

  上月的最后一天,无锡市高新区将投资推介会开到了上海浦东,主题聚焦“开放共赢”。回想2020年,无锡全年第一场异地科技招商活动同样也是在上海举行。日前,浙江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无锡高新区正式投入使用。

  地理上,无锡在长三角“一点居中”,但区位条件从来只是发展进位的正向因素之一。长三角长久以来都是国内城市强强争霸的竞技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须有真本事。当前,创新合作引发产业互联正成为无锡的“新打法”。

  “科产城人”融合

  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开局之年,无锡以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作为破题点,在长约108公里、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太湖湾区域,打造一条“科产城人”融合的创新带。它不仅是无锡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更将对接长三角科技资源,打造出在国内具有独特地位的环太湖科技圈和产业带。

  无锡市科技局人士介绍,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落实在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做优做强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现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推动深海极地装备技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速落地,高标准建设“太湖实验室”,积极探索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机制,深化与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合力打造太湖湾区科创共同体。

  与上海的链接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将重点推动无锡高新区、无锡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与上海张江、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虹桥商务区等合作,支持上海园区平台在太湖湾科创带建立分园区,探索推动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长三角地区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

  落点在产业互联

  科创频频出招,落点在产业互联。

  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新打法”逐渐成为无锡的招牌动作,那就是以产业协同带动一体化,以一体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2020年以来,无锡参与签署了《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新格局。

  无锡市工信局相关人士介绍,以上海电气集团为例,其40%到50%的零配件供应来源于长三角地区企业,“在江苏省有超过500家配套采购企业,其中无锡市就有近300家”。

  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无锡已成突进之势。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优胜者名单,无锡物联网集群以总分第二入选第一批次,同批入选的还有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于国家层面对该地区产业核心地位的肯定,而无论是集成电路、车联网、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和无锡都具有行业前景和显著的差异化优势。目前,无锡3000家物联网企业涵盖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智能硬件和应用服务等,将为上海相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形成链式协作。

  与此同时,无锡正围绕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定位,加快推进5G、IPv6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工业互联网重要节点城市上力争一席之地。

  聚才引才有优势

  去年,无锡市委、市政府给予丁汉院士顶尖人才创业团队1亿元资金支持,在科技界引起轰动,团队骨干集萃华科公司总经理浦栋麟即是来自上海交大的顶尖人才。浦栋麟每周通勤于无锡和上海两地,“40分钟的轨道通勤是很多在锡工作的上海科研人员能接受的距离。”他说。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边界日趋模糊,跨行政区域的创新促发了流动的创新力。2020年12月,无锡对《无锡市户籍准入登记规定》进行了修改,为探索建立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积累经验,这也被视为无锡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求才”实绩。

  除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无锡作为沪宁线“人才走廊”上一个人才枢纽点的角色也在进一步加重。“太湖人才计划”实施国际人才特别支持计划,立足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实施产业人才优先支持计划;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本土人才精准培育计划,连续多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放大引才聚智效应,推动了人才与城市的深度融合。

  随着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推进,太湖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的设立,无锡聚才引才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宜居的城市环境,合理的居住成本,便利的通勤条件,使得无锡在长三角的科创版图中的优势得以显现。(记者 高飞 任俊锰)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