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太湖罛船的前世今生

2021

02/05

09:4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1

  太湖鼋头渚风景区长春桥堍,泊有一条七桅木帆船,为碧波万顷的太湖增添了灵动的江南风情,默默传递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当今网红打卡盛地。

  该船是鼋头渚景区于1999年从苏州吴县太湖镇(现光福镇)73岁的蒋乾元老人手中购得的,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建筑。

  2

  此船原是蒋氏祖传家业,约建于清嘉庆(公元1796年—1820年)至道光初年间。船长24.85米,宽4.96米,载重60吨,用于捕捞鲢鱼、鳙鱼、红(白)鱼、梅鲚鱼、银鱼以及白虾,属大型围网渔船,又称“大船”“罛(罟)船”。“罟”乃大网也:“(太湖)渔船最大者曰网罟”。

  船上设有七道桅帆,自船首起依次是:招樯、头樯、大樯、二樯、七樯、四樯、小樯,主桅粗可合抱。头、大、二樯是动力帆,设在船中,平均桅高15米,帆的平均面积44平方米,统称“三大桅”,其余四桅是信号帆和辅助帆。原船两舷各设有披水板两块,无橹无桨,船尾铁舵高2米,重达200公斤,舵杆长1.85米,面积3.06平方米,舵效好,操纵灵活,顺风六级时航速可达每小时20公里,顶风则可调戗驶舵。主体分为13个舱,火舱(厨房)设有民间“三眼一汤罐”灶头一副,烟囱从主甲板舱室顶棚向外。船梁系由百年柏木打造,虽几经修补,大部分已经被杉木或杂木替代,但是在为数不多的老料头上,还能看出时光的痕迹。据悉当时已有英国人开价18万元,但船主人十分不舍,他说这条船已经风里浪里飘了180多年,爷爷、父亲和他自己都在这条船上出生,靠捕鱼养育了蒋家几代人,承载了家族的历史记忆。时任鼋头渚风景区管理处主任的史德平对老人动之以情,耐心说服,并承诺船移人不易,蒋老夫妇可以随船来锡,依然生活在船上,因而最终被无锡人以21万元买下,于1999年12月18日驶进无锡鼋头渚,这才有了太湖明珠一道生动秀丽的古船帆影。

  3

  《太湖备考》云:“太湖渔船大小不等,大则以船为家,父子相乘,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其最大者曰罛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专候暴风行船,故其祷神有:大树连根起,小树着天飞。当夫白浪滔天奔涛如驶之时,商民船只不敢行,而罛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若风恬浪静,行舟利涉,罛船则帖伏不能动,故太湖渔船为盗者鲜闻。”“罛船之制不知其所自始,其船形身长八丈四五尺,面梁阔一丈五六尺,落舱深丈许,中立三大桅,五丈高者一,四丈五尺者二,提头桅一,三丈许,梢桅二,各二丈许”。此史载规格与现存船型尺寸一致。

  罛船原是六桅,据太湖渔业史专家陈俊才考证,清末时渔民们根据作业需要在尾梢加装一桅始成“七扇子”。《震泽县志》有载:“千斛渔舟,远若浮鸥,近如山涌。冲风驾浪,出没深波,见者胆寒。”明孙子度的《戈(罛)船词》云:“谁知五湖中,鱼乐乃此过。宽如数亩宫,曲房不见水。双舫截湖水,横网亘数里。亦有童子师,书声到水市。人生老戈船,头白何足耻。”围网渔船渔牧颇丰,最多时一网可获鱼7000多斤,“一网拖来数万钱”。鼋头渚这艘七扇子船上原有一口大铁锅,一次可烹米10多公斤,可同时供20多位壮汉饱腹。清朱彝尊有《罛船竹枝词》十首,赞道:“村外村连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罛船万斛宽。”“櫂郎野饭饱青菰,自唱吴歈入太湖,但得罛船为赘婿,千金不羡陆家姑。”

  4

  罛船与中国典型古船平底沙船形似,历史悠久,既别于南方船的尖头翘梢,又不同于北方船的平头短身,而是船长舱浅,蕴含着江南水乡的玲珑秀气,生产操作方便,生活居住舒适。清吴庄有《六桅渔船竹枝词》组诗曰:“少伯功成早见机,杜圻洲上竟忘归。遗将六扇移家具,尽与渔郎觅食衣。”并自注:“相传,此舟范蠡移家所制。”

  另有一说是由南宋岳家军战船演变而来,有史记载岳飞与金人曾多次在太湖交战。《宜兴县志》云:“宋建炎三年二月,金人攻常州,岳飞提兵督救,闻飞至,遁入太湖,飞遂移屯宜兴,王贵、牛皋追破之,获其舟。”《武进县志》载:“(建炎三年)十二月,金人复犯常州,刘晏时屯青龙镇,郡守周杞请救,晏率精锐七千,驻兵夫椒山,寇再至,晏选舟师战于太湖,降其兵千五百人。”据传部分水兵因对朝廷不满转为捕鱼为生,故此舟船兼有北方直隶海船(北洋船)之方头、平底、多帆等特征,待长期航行作业于太湖流域后,慢慢演变为顺应地域环境的太湖渔船。

  《太湖备考》云:“其(罛船)捕鱼联四船为一带”,此处之“带”也确有兵制之意。“(作业时)两船牵大绳前导以驱石,两船牵网随之”。左舷放网称左船,船楼偏向甲板右侧;右舷放网称右船,船楼偏向左侧。“常在太湖西北水深处,东南水浅不至也。其住泊无定所,风止则下锚湖中,三大桅常竖不眠”。因此船大“不能傍岸”,船上常配有小舢板1-2艘,以供大船与岸上及其他舟船的往来交通或水上操作之用。

  5

  苏州光福镇是太湖渔船修造处所之一。史记有“其制造也择日配八字,其造船之处,在胥口之下场湾、西山之东村五龙桥之蠡墅、光福之铜坑”。镇上蒋、金两大姓各占渔民总数的38.7%和12.8%。2020年6月,作者在史德平陪同下,走访了蒋乾元老人生前所在的太湖镇渔港,当地渔民均已上岸,渔船皆废置于港湾。我们在帆樯林立的码头偶遇了年逾八旬的老船民金阿婆,18岁自堰桥嫁到太湖镇,至今仍然习惯于船上生活。无锡、常州虽也有众多渔民,但最晚于20世纪80年代初就淘汰了无动力的木帆渔船,因此方有了这段与蒋乾元老人的“船缘”。

  如按1999年时已有的186年船龄推算,鼋头渚停泊的这艘七扇子今年就是208岁了,当是迄今寥寥可数的水上古建筑、古船实物,且是目前仅存的最古老的太湖七桅渔船,谓之太湖明珠项串上的母珠毫不夸张,其文化、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保护及传承的责任和意义自是重大。因造船所需木材越来越稀缺,具备修造技艺的船匠和懂驾驭木帆船的船员凤毛麟角,如何将此遗存完好传承下去,应尽早未雨绸缪。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