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最新考证 > 正文

纂修《锡山新志》的冯善

2020

12/18

09:16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冯夔及其竹素园,是懂点历史的无锡人耳熟能详的,冯善即是冯夔的祖父。但关于冯氏的家世,罕有详尽的资料记载。较为集中的载录有两处:一是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中保留的冯善小传;二是邵宝《容春堂续集》中保留的《冯氏青山阡表》。这两段文献资料离冯氏生活的时间很近,且冯氏阡表正是冯夔在正德十六年 (1521)二月迁葬自己的父母时,请老朋友邵宝写的,故均是较为可靠的冯氏家世资料。现过录如下:

  1.《(弘治)无锡县志》卷十八“文学”下“冯善”的小传:

  冯善,字择贤。祖原嘉,由閒良官授福建都司经历。善博学强记,有孝行,举明经,授本县训导。调崇明,升望江教谕。其所施教,以伦理为本,词章次之。尝考江西乡试,未几致仕。所著有《家礼集说》《望江志》《锡山新志》《戒轩集》。子泰,教谕。孙夔,主事。(以下简称“弘治志”)

  2.《容春堂续集》卷十三《冯氏青山阡表》:

  冯氏世为锡望,自宋信州知州梦得,十一傳而至刑部公之考、望江教谕戒轩先生,起家布衣,斆学著述,彬彬成章,为贤师儒。公承其绪,由贤科再擢而典教陽榖,善诲之声于戒轩有光。晚得廷伯为名进士,历工刑户三部,官至宪台。

  根据上述文字以及其他零星记载,我们对冯善的家世,大致可以了解冯氏支祖及冯善的相关信息。

  冯梦得——锡邑冯氏支祖

  锡邑冯氏支系以南宋信州知州冯梦得为本支祖。

  冯梦得,字初心,福建将乐县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为官公正廉明,“巨才洪识,卓越大臣之表”(文天祥语)。冯梦得尚理学,特推崇杨时之学,《南平县志》载咸淳三年(1267),“礼部尚书冯梦得,奏请御敕,于县治北封山麓创建龟山书院。翌年八月,度宗书赐‘龟山书院’匾额。”冯梦得在晚年归里后主持龟山书院,聚徒讲学,对扶植理学道南一脉有重要贡献。

  冯善及其祖父原嘉

  冯梦得十一传至冯善,乃冯夔之祖。

  冯善,字择贤,号戒轩。生卒年均不详。但邵宝《容春堂续集》卷十二《抱拙先生集序》中提到“永乐宣德间,锡有隐君子曰抱拙秦先生”,当是时,“有冯善择贤者,有朱经公纪者,皆以荐起”,则冯善大致是永乐宣德时期的人。文中的“抱拙秦先生”,其曾孙即秦金。

  冯善之祖原嘉,由“閒良官”授福建都司经历,任职时间当在明初。所谓“閒良官”,也叫“闲凉官”,宋元时奉命外出宣慰、查访的官员。“都司经历”,即明代都司经历司经历,也别称为“经密”“经幄”,正六品,掌本司文书收发。

  冯善的出身和行迹

  关于冯善的“出身”和行迹,邵宝言其“起家布衣”。“弘治志”记载其举“经明行修”科,并于宣德元年(1426)任无锡县训导(卷11“职官”)。在明代,乡试不举,亦被视为布衣,故冯善“举明经”,应当是在永乐末因精于学问,即所谓“博学强记,有孝行”(“弘治志”)而被荐举起用的。又“弘治志”卷三十五“碑碣”下记载:

  “《重修儒学记》《观德堂记》,并宣德七年冯善撰”。

  那么,宣德七年(1432)时,冯善当尚在无锡县训导任,后来又调升望江教谕。

  望江是安徽西南的滨江古县,据乾隆本《望江县志》原序(按,本文所及均为此本),邑志首次纂修在正统八年(1443),由冯善主纂,故冯善大体在正统时期担任望江县教谕,并在教谕任上致仕。好在《望江县志》卷六也有冯善的一段小传,提到冯善:

  “正统间,由儒士除望江训导。丁父尤,奏请便任养母,转苏之崇明。秩满,复请便养,升望江教谕。善至学,慨然以课士为己任,而养母之意惟日惓惓。母患目疾,期年复明,人以为孝囗”(“职官”)。

  冯善先任望江训导,后来丁父尤后转任崇明,后方升望江教谕。任上尽职尽责,除了课士之外,还纂修邑志,故后被供奉入当地的“名宦祠”。

  “弘治志”卷三十五“碑碣”下记载有元末高明所撰《华孝子故址记》碑记,初刻碑后毁;明景泰时期,由知县颜肃主持,冯善主事,重新刻石立碑。新碑的背面有冯善的跋,末署:“景泰七年岁次丙子夏五月朔旦,致仕教谕邑人冯善跋”。

  那么,可以推知,冯善在景泰初期(至少1456年前)或已经致仕回乡,因为他纂写《无锡新志》的时间也是在景泰时期。纂修邑志,须搜集考订本邑建制沿革、山水疆域、道里人物等历史文献资料,很耗时间精力,故其可能在景泰初期即致仕回乡,然后着手做这项工作。

  冯善的著述

  关于冯善的平生事业,主要有两端:教学和著述,即邵宝所云:“斆学著述,彬彬成章。为贤师儒”。训导和教谕,都是朝廷任命的在编教职;至于著述,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家礼集说》(宣德本。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1355号。藏沈阳故宫博物馆)。

  这是对朱熹的《朱子家礼》的注释本。朱熹的《朱子家礼》,以宗法观念为核心,建构了一套宗法礼仪制度,内容包括通礼、冠、婚、丧、祭礼等五个方面。由于其理念及仪制被后人广泛接受,故南宋以后即出现许多注释本,明代冯善的《家礼集说》就是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

  称之为“流传广”的表征,广被后人征引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汤铎参酌众本辑《家礼会通》十卷(景泰元年)时,冯善此本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其次就是被刊刻。《家礼集说》最早的刻本有四册(不分卷),题:“锡山后学冯善编集”,文中还有“维宣德几年某月甲子”,学者认为这是明代宣德刻本,非常古雅,曾被误为元刊本。宣德时期,冯善当在无锡训导任上。到明代万历时期,歙县南丰人吴勉学“师古斋”刻冯氏《家礼集说》说时,始分为五卷。

  作为《朱子家礼》较好的注本,冯氏的《家礼集说》有几个特点。

  一是以朱熹晚年之成熟的思想理论来订正初论。二是以明代“时制”补充《朱子家礼》之未有论及处。后人对于古代仪制,因循与变易是共存的,冯氏立足当下,以明代社会通行的礼仪来补充完善“家礼”制度,如在注解朱子的丧服之制时,冯氏采用明代通行的服制来解释,而不是拘执于古礼。这体现了明代学者通经致用的学术立场。其三是以乡土礼俗来解释《朱子家礼》的具体内容。故张元济先生在《涵芬楼烬余书录》中论冯氏《家礼集说》云:“全书以《朱子家礼》为主,参用司马温公、程伊川、张南轩诸家之说,及有明典制、当时习尚,其意在斟酌古今,折中群议,故以‘集说'名其书。”

  第二种,邑志。有《望江县志》《锡山新志》两种。亦不传。

  冯善纂修的邑志,首先是《望江县志》。

  此即前述正统八年所纂,由望江县令周镛主持,县学教谕冯善纂集,共十卷。正如《原序》所云:“邑之志,自冯善肇修。”明嘉靖时续修县志时,冯氏志尚存,后来流传的情形则不详。观乾隆本《望江县志》,偶然引用冯氏志,如卷一“星野”下,引用了“冯氏曰”来解释望江的分野,引文颇长,显然是冯善志的内容。但总体上引用很少,可能冯善志已渐佚失。

  但《望江县志》卷八“艺文·杂文”中,收录有冯善所撰写的一篇长文:《江湖止于雷岸问答并引》。这是一篇关于潮汐至望江地界而止,不上小孤山的长文,全文用问答的形式来阐释,总十问十答。其中,依据“愚尝在崇明海中,知潮颇详”的实勘,从地形地貌、山势流向及月亮盈亏、大气季风等角度来分析潮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冯善纂修的邑志,第二种是《锡山新志》。

  弘治《无锡县志》序云:

  “旧有二志,前志胜国时巩昌王仁辅所编。至我朝景泰间,乡先辈冯择贤又续为之。然识者谓:前志失之拘,续志失之驳。驳与拘皆不足以信。”(秦夔序 弘治甲寅春)

  自明讫清,明修无锡县志有三种,最早的一种即冯善的“景泰志”。“康熙志”严绳孙序中,还提到与秦松龄一起“相与汇集元明以来四志”云云,则冯氏新志彼时尚存,然到光绪志凡例则云,旧志多湮灭于洪杨之乱而不见。

  至于“弘治志”对元志和冯氏景泰志的描绘,则非必的论。王氏元志,词简事该,是地志之善本。至于冯善志,纂修在《望江县志》之后,有前撰之累积经验;而所谓“驳”,可以指类目的驳杂,也可以是内容的繁复,这两个方面对于后志修撰来讲都算不上严重缺陷,或其对此后无锡县志所建立之规模和体例都有一定影响。惟《锡金识小录》提到:“尤伯升《梁溪杂事》云:冯戒轩善不资博访,独狥一人耳目,古事前已失于王文友仁辅志,至是澌灭殆尽。”(卷九“议戒轩志”)此论或属实情,然亦有可愿处,纂修新志时,冯氏以一己之力且已当晚年矣。

  第三,冯善著述,还有《戒轩集》,不传。

  这是冯善的诗词文集,但不传。考其流传的文字,除了残存于两部邑志中的片语断章,完整的文字有前述《江湖止于雷岸问答并引》,《锡山景物略》中保存的《请复五贤祠原书》《华孝子故址记》碑文跋语。诗歌仅存《南禅宝塔》《太湖春涨》两首。特别是后一首写江南春汛,连天大雨使湖水满溢:“遥增越峤千寻阔,顿减吴山数尺低。”令人如若身临。

  | 任翌 |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