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聚焦2020长三角·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峰会 > 图片新闻 > 正文

互补共赢,“创新黄山”大潮涌 “智汇长三角 科创太湖湾”系列报道之二

2020

10/20

08:20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发端于古徽州的徽商,足迹踏遍长三角地区。与黄山市相望的无锡,既是吴文化发源地,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虽隔300多公里,但两地自古文化交融,商贾互往,至今不衰。依山傍水而居,黄山与无锡两城在自然生态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推动下,黄山市通过生态、文旅等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让城市在长三角地区独具显示度。

  创新模式,“互补共偿”赢得好水质

  黄山市区屯溪老街临新安江而建,这片景区每年游人如织,不仅文化厚重的老街让人有穿越历史长河之中的感受,清澈澄净的江水及江岸风景也让人流连忘返。

  发源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干流全长373公里,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后为钱塘江。2012年黄山市试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安江模式”,每年为下游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水。

  当初首轮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第二轮试点按照“分档补助,好水好价”标准,皖浙两省各增加1亿元。这种类似“互补共偿”的创新模式,试行以来,新安江上游水质连年改善,达到补偿条件。

  “试点开展以来,新安江流域累计投入180.13亿元用于新安江保护治理。”黄山市财政局副局长汪桂进介绍说,他们通过“五个升级”,初步走出一条“上游主动加强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关停污染企业22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精致农业和新兴产业,及时将农药集中配送、餐厨垃圾管理、河湖长制、生态保护巡回法庭等有效做法上升为制度等。

  共享发展,收获生态改善绿色红利

  如今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连续8年达到生态补偿考核要求。每年向“有点甜”的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经原环保部环规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64.5亿元。

  “新安江模式”,为水资源共同利用找到了解决思路,为破除污染先排放后治理的顽疾,提供了新的根治办法。同样,有“太湖熟,天下足”之誉的太湖流域,也在积极打赢太湖治理攻坚战,2013年8月,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州、无锡等市也配套建立起市级生态补偿机制。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的发展规划,更是提出“拥湖生态标杆区”的高立足点,坚持营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立足交通设施先导、生态环境为本的建设理念。今年无锡对贡湖湾、梅梁湖、竺山湖等太湖近岸区域和蠡湖、运河及支浜等河湖实施应急生态清淤,总清淤量529.22万方,并加大对景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力度,突出抓好水质监测、控源截污、生态清淤、设施出新、环湖步道建设和流动摊贩整治等工作,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和功能品质,使其成为无锡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门“自拍地”、网红“打卡点”。

  产业附加,撷山抱水挺进“文旅+”

  记者随采访团探访5A级景区宏村、黟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及西溪南创意小镇,可以说每个景区都能看出黄山在如何利用山水资源和挖掘文化内涵方面做大“文旅+”业态的成效,比如体现“文旅+民宿”,“文旅+农业”以及“文旅+艺术创意”等。

  在“文旅+”业态发展中,黄山市也保持与长三角城市的联动,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比如最具古徽州特色的徽州民居是当地文化一大名片,黄山市早在2015年就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打响民宿品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黄山市民宿数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也位居前列,年接待过夜游客超过100万人,年经营收入15亿元以上。

  无锡作为山水名城,沿太湖集聚了3家5A级景区,可以说是全市的文旅黄金圈。就在日前,大拈花湾项目正式落地宜兴太湖畔,以文旅为引擎,以康养为主产业链,使太湖湾科创带又添新亮点。太湖湾坐拥山水之势,生态之美,挖掘文旅资源,做大全域旅游文章,将为科创带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绿色动力。对此无锡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佳林认为,发展无锡太湖湾科创带文旅产业,应瞄准新的“风口”,深度挖掘文旅资源,从休闲游、康养游、工业游、研学游、体验及竞技旅游等业态找到切入口,实现“弯道超越”。(巫晓凌)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