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正文

一片痴心护长江——20多年坚守,他走出一条以"渔"养"鱼"的创新之路

2020

10/21

09:02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20日晚,江苏卫视“江苏最美人物”栏目播出,节目上宣读了“关于授予郑金良‘最美生态环境保护者’荣誉称号的决定”,郑金良成为全省首位“最美生态环境保护者”,一时间,不少人纷纷打来电话祝贺他这个“水产院士”,但他却很淡然,“我哪是什么专家,只是一个江边的农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使命,鱼类繁殖是我的最爱,‘长江三鲜’繁殖是为了子孙后代。”

  从2002年到2019年的18年间,郑金良连续18次向长江放流河豚等珍稀鱼类,数量累计超过1.6亿尾。再过几天,江阴的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又将举行,近日,记者来到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时,郑金良正忙着和水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放流鱼苗的检测,“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放流的鱼苗比往年少了些,但明年一定会翻倍!”

  其实,走一条从来没人走过的以渔养鱼之路,这并不容易。“大家都觉得老郑‘发痴’了!”当时的江阴市水产指导站站长张呈祥告诉记者,早在郑金良之前,江阴就有好几个人想搞河豚养殖,但最后都没有做成。“我骨子里就有那股劲,人家不敢碰的,我敢去碰。”艰难险阻摆在面前,郑金良也从不曾动摇过,因为长江鲥鱼的绝迹让他心痛,“绝迹的不仅仅是一种鱼、一种美味,而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物种,一个平衡的生态。”他立志,一定要繁殖出来,让它们回到长江母亲河!

  没有人知道的是,在“追鱼”的过程中,郑金良好几次险些送了命。为了在滚滚江水里找到符合繁殖条件的雌性刀鱼和雄性刀鱼,郑金良连续四年溯江而上,一路捕捞。“那天他低血糖的老毛病犯了,脚下一滑,差点就跌到江里。”张呈祥说,一个渔民翻箱倒柜找到了一个小西瓜才救了他一命。从没有鱼塘问人家借泳池养鱼,到吃住都在鱼塘旁,再到如今连片的“物联网”鱼池,20多年来,郑金良相继繁育成功了长江河豚、北美洲鲥鱼和养殖成功了长江刀鱼。

  有人给郑金良算过一笔账,说他连续18年放流,无偿放流的鱼苗价值近千万元。这笔“不小”的账,郑金良自己却从来没有算过,更不关心,“不要说钱!河豚本来就是长江母亲河赐予我们子孙万代的,现在没有了,我能够把它培育出来,还给母亲河,说钱干吗?那是无价的。”不计金钱回报的郑金良,却在听到放流有了收获后欢呼雀跃,“不久前,海安那里有人发现了黄尾巴的野生小河豚苗,我开心了好几天,这才是真的回报!”

  自长江十年禁渔令出台后,申港三鲜养殖的鲥鱼销量更好了,今年,养殖基地又架起了三个新大棚,实现了宽水养殖,“销量好了,但我们反而把价格给降下来了,像特价鲥鱼只需一两百元一条。”负责销售的是郑金良的儿媳妇丁翌,她说,公公养鱼但不怎么吃鱼,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养殖鲥鱼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养殖的三鲜一样好吃,就没必要再去捕捞了。”(唐芸芸)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