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话说无锡 > 正文

运河岸老城厢旧忆

2020

09/18

10:2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老城厢的后西溪,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总是幽幽静静的。走过这里,许多人都会发出疑问:后西溪明明是一条路,却为何要叫作“溪”?

  我家就住在后西溪,母亲曾告诉我,她嫁过来的时候这里还是条河,送嫁船当时就停在后门的河边。这条路原本由洋灰(水泥、石灰加山泥)铺就,人来车往,日晒雨淋,路面有些斑驳不平。路两侧高大的枫杨树,树冠交汇形成了穹隆形的林荫华盖。这种树的树皮很粗糙,枝叶细密,夏季遮阳特别好,一串串元宝形的果实在风里摇来晃去,很有风情,这树的名字叫“榉柳”也称“水麻柳”,但我们习惯叫它“元宝树”。

  20世纪70年代挖防空洞,后西溪的洋灰路面被挖开,待防空洞挖好,路面也换成了混凝土路。因为挖洞,枫杨树被砍了,换种了香樟。香樟树常绿且不会生虫,所以被大量引种,后来还成了无锡的“市树”。后西溪幸存下来的几棵枫杨,仍然年年绿着,对我们这些有着“元宝”记忆的人,很是珍贵。

  老城厢是望族世家的聚集地。后西溪老宅位于路北,大门开在后西溪,后门通到五姓巷,我家四进建筑,通长五六十米。临近的薛家、倪家、张家、俞家、钱家、施家、沈家,还有稍远一点的顾家,都是本地世望。老宅对面有一些零散的矮房、草屋和芦苇夹墙的土坯房。沿后西溪向东,横跨健康路,就是三皇街,再向东就到了中山路,穿过中山路就进入崇宁路,大人把那边叫作“大河上”“小河上”。一路过去,有好几处带桥的地名,健康路交界处的茅竹桥,后西溪小学处叫大虹霓桥,几十米外有小虹霓桥,再向东就是三凤桥。著名特产三凤桥酱排骨就是桥堍这家肉庄的招牌,每天上午十点钟左右,诱人的肉香便从这儿飘出去,弥散了半座无锡城。三凤桥本是一座亭子桥,桥上有三个亭子,亭顶无盖,据说是秦家还希望3位进士之后再出状元,让亭子空着顶,以待未来。崇宁路北的一条街几乎全是秦氏房产,大小宅院一路向东延伸到小河上北边的小娄巷。小娄巷,除了秦氏,还有孙氏、谈氏、王氏等大户居于此,书香弥漫的巷子,出过1位状元,13位进士,15位举人,70多位秀才。

  沿后西溪向西,走不到百米就是解放西路,这里也有两处带“桥”字的地名:迎溪桥,三茅桥。三茅桥南侧有一片地叫“荷花荡”,却没有荷花。荡里房屋低矮拥挤,密密匝匝的房子之间有细细窄窄的小巷,是人家之间的通道。走出荷花荡,过了解放路就是西门运河。

  这一路,有六七处地名带“桥”字,却一座桥也没有。后西溪、前西溪原本都是河,河上原有许多桥,后来河填没了,桥也就没了。前西溪本只有半段河浜,流到健康路那儿就到头了。前西溪南面是薛家花园后门,从乡下运租米的船就停在那儿,把粮食运进薛家米仓。

  清名桥是如今古运河最精彩的地方,当年从梅村外婆家返城,在码头登岸,过清名桥后,先沿南长街走到南门,再经解放南路、解放西路,过西水关、西水墩、前西溪,然后才到后西溪。

  解放西路到后西溪的这一段河道,水流较急,因为南北两端都有河道分流。往南二三百米的西水墩,把河道一分为二,一路流向正南与梁溪河交汇;另一路向东南而去,沿解放南路经南门桥转弯通向南门水弄堂。西水墩岸高水急,很少有泳者在这儿歇息。20世纪90年代西水墩大拆迁,墩上的几十户人家迁出,新建了戏台等仿古建筑,但水仙庙原址成了群艺馆。

  过西门桥大约二三百米就是小尖,运河在这里一分为二。小尖四面环水,上面住了不少人家,还有工厂。小尖内侧靠解放西路一边原是护城河,今已填为路。外侧是通向北塘吴桥的运河,那边还有一个环水岛渚叫“江尖”。江尖现在被改造成了公园,还留有一些昔日旧迹。从江尖公园到南门的清名桥伯渎港,这段不到10公里的河道是锡邑古运河最精华的所在。

  无锡老城,是一座龟背形的城。城外河道环绕,如同一张弓,人称“弓河”;城内自北而南有一条穿城的直河(即今中山路),人称“弦河”。弓河与弦河之间,有9条大小长短不一的河道,如同搭在弓上“箭”,故被称为“一弓一弦九箭”之城。

  如同后西溪一样,老城厢的直河、箭河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被填平。现在的中山路除了许多与直河相关联的地名:上塘,下塘,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著名电机学家、诗人、教育家顾毓琇的故居就在中市桥附近的虹桥湾里。文学大家钱锺书杨绛的旧居,就在距前西溪不过数十米的小巷七尺场,当年他们从前西溪登岸,不过几十步路就到家了……无锡城中心的公花园里,还保留着一个白水荡,它是“一弦九箭”的唯一遗存。可以说,当年无锡老城厢,就是一座闪动着盈盈水色的“东方威尼斯”。(吴歌)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