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正文

48小时办成一件“大事”!无锡擘画棚改“美好蓝图”

2020

09/11

08:4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点击“确认”,无锡市住建局电脑屏幕上跳出“申报成功”四个字,全市21个棚改安置房项目54.2亿元资金需求完成上报。从接到省里正式通知到完成申报,仅用了不到48个小时的时间。今年5月15日这个周五的晚上,无锡市住建局住宅产业处灯火通明、忙碌一片,在市县两级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办成了一件“大事”,为全市安置房建设争取到了史上最高棚改债资金支持。

  棚改是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今年以来,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市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进度,全力抢抓机遇、积极对上衔接,成绩背后是全市各级的不辞辛劳、协同合作,大胆探索、奋力攻坚。

  活水浇灌

  征收新建打通“双循环”

  棚改最难在征收,而啃掉这块“硬骨头”的关键在于让百姓通过棚改获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安置房屋造得好,居住环境变得美,群众看着有期待,将“反哺”征收加速,而征收开展得顺利,才能腾出空间推动“美丽无锡”建设。

  夹城里地块是全市征收“硬骨头”,自2018年8月启动征收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已完成85%的征收签约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既离不开一线征收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和细致工作,也离不开棚改债资金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老百姓的协作配合。在征收推进过程中,随着资金的注入,政府拥有更多的条件给予群众更好的保障、更大的实惠、更多的选择。

  棚改债为整个棚改推进注入了资金“活水”。“鸿运苑二期即将封顶,今年棚改专项债到账后将给鸿山街道财政支出‘松绑’,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征迁补偿等。”新吴区住建局征收办负责人袁铭杰在接受采访时说,新吴区今年争取到棚改专项资金29.5亿元,比去年多了10多亿元,将全部用于已开工安置房建设,缓解前期新开工安置房带来的资金压力,也让街道能腾出财力精力投入到棚改征收其他环节中。

  拨动资金弦,带动棚改链。资金足额支持,安置房建得快,征迁户在外过渡时间短了,棚改进度就提上去了,征迁工作就推得动,资金回笼时间就更短,还债速度就更快,就能形成正向效应、良性循环。

  和谐推进

  环境改善让百姓住上“安心房”

  在无锡市梁溪区塘南路旁某老新村住了快40年的市民徐阿姨,近日在征收协议上爽快地签了字。“早签约、早选房。”徐阿姨说,拿到补偿款,再去购买政府提供的定销商品房,不仅居住面积变大了,还能住上环境好的电梯房。

  以改善居住环境为目标,多渠道发力解决群众诉求,让老百姓没有顾虑,发自内心地支持棚改工作,更容易与征收户迅速达成一致。据悉,无锡征收工作邀请律师、审计人员一同上门讲解,挨家挨户讲政策、普法律,对征收补偿款有异议的居民可通过审计人员查看征收款项等资料,签约后,相关部门还提供参观定销商品房、免费中介选房等服务。

  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是棚改推进的“源动力”。“政府为咱老百姓办了实事,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安置房。”这是记者跟随征收人员回访征收户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赞美话。去年从棚户区搬进毛湾家园B区的吴老伯说:“加上征收补贴,自己仅花了10多万元,就住上了‘花园楼房’,小区环境好、物业管理也好,再也不担心雨天家里潮湿了。”今年1—8月,像徐阿姨、吴老伯这样从“老破小”棚户区搬进新房的棚改户约5000多户,居住条件的改善给他们带来的十足幸福感,也让棚改推进更顺畅起来。

  打通堵点

  摸底补短形成“一盘棋”

  今年以来,无锡棚改工程实施量和债券争取量大幅提升,但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份表格上的数字也引发了思考。今年全市有3个板块的棚改专项债金额仍然为零,各板块对上争取资金力度不统一,项目清点进展不平衡,这些短板阻碍了全市棚改形成“一盘棋”的大格局。

  新吴区今年争取棚改专项债资金额位于全市第一位,占全市总额一半以上。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新吴区安置房数量多、质量高,“在安置房建设方面形成了资金‘闭环’。”袁铭杰介绍,今年申报棚改债,要求必须全部是已开工项目,而新吴区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安置房建设,新开工项目多,棚改债资金下来后马上就能填补建设资金不足,推动安置房建设良性循环。

  提升棚改债的争取力度有赖于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无锡市住建局住宅产业处负责人吴磊说,梁溪区打通征迁环节“堵点”,创新引进开发商代建安置房;新吴区超前谋划安置房规划建设,良性循环初步形成,都在面上起到了样板示范作用。此外,申报过程中,无锡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与住建部门高效沟通、协同合作,在重大项目立项、资金报批监管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共同擘画全市棚改“美好蓝图”。(孙倩茹)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