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 > 盛会直击 > 正文

“白皮书”来了!从大数据看运河文旅消费

2020

09/06

15:54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昨天,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组委会推出《2019江苏大运河文旅消费白皮书及2020趋势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在疫情后首次对江苏大运河文旅消费情况进行回顾和发布。同时,发布了2020年度“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文旅融合标杆项目”和2020年度“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运河名镇”的评选结果,无锡榜上有名。

  大运河旅游带沿线景区“表现抢眼”

  2019-2020上半年江苏大运河文旅消费概况是本次《白皮书》发布的重要内容之一。2019年江苏旅游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321.6亿元,增长8.1%。接待国内游客8.8亿人次,增长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902.2亿元,增长8.2%。

  从文旅消费基本特征来看,2019年省外访客客源以华东、华北地区为主,56岁及以上老年访客的占比提升。全省全年各月份访客量总体上升,“淡季不淡”趋势进一步加强。江苏各城中,苏州和南京是沪浙皖访客主要的到访城市。数据显示,城市访客偏好开始从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知名旅游城市转向徐州、南通、盐城等苏北、苏中新兴旅游城市,大运河旅游带沿线的15个景区共接待游客5670.6万人次,增长637.3万人次,作为新兴旅游集聚区表现抢眼。2019年,苏南地区人均出游次数达6.9次,苏中地区为4.8次,苏北地区为4.4次,可见苏南地区出游意愿继续增强,苏北地区出游意愿开始提升。

  新指数“透视”文旅恢复程度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上半年江苏居民在访客和景区游客两种数据口径下,均表现出较快恢复态势和较高积极性,且跨省出游旺盛。5-6月景区接待省内游客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九成左右。尽管2020年上半年景区游客量锐减,但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景区的游客量从3月份开始逐步回升到同期七成,省外游客恢复到五成左右。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不断增多,为江苏文旅发展带来活力。

  在文化演艺方面,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为提升全省文游消费水平全方位“保驾护航”,包括促进旅游演艺发展,引导高等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类特色小镇等规划建设一批小剧场,推出一批实景演艺项目,打造一批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旅游演艺产品,到2022年,培育2-3个具有区域品牌知名度的旅游演艺精品项目。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重点建设区建设为牵引,开发以运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千年运河·水韵江苏”旅游品牌。

  各地打造夜经济品牌“亮点纷呈”

  2020年江苏多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纷纷出台政策,开展专项活动。南京市围绕着秦淮区的独特旅游资源打造夜游经济,围绕街边风景塑造“夜之金陵”的文化品牌,从单纯的消费购物转向声色兼备的演出与构思独特文化产品。徐州聚焦“国潮汉风·夜彭城”,以“夜学,夜赏,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体,夜宿”为八大业态主题,打造独特的月光文旅品牌。苏州大力推行“姑苏八点半”,通过活动的多种组合、变换、选择,推进夜经济的发展,体现多元,融合现代和传统。无锡挖掘“夜经济”潜力,营造夜游特色,全面升级当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运河夜游项目,发展运河夜经济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品牌之一。

  《白皮书》指出,2019-2020年以“夜经济”为关键词在全国报道量排行中,江苏省位居第二,报道数为14476,次于北京,高于上海。江苏省夜经济的媒体关注度较高,整体处于比较热门的状态。各地夜经济品牌打造亮点纷呈,推进夜经济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方兴未艾。

  “今夜‘梁’宵”和荡口古镇“备受青睐”

  文旅融合的新型业态,为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年初新冠疫情突发,叠加疫情全球化和防控常态化的预期,也加剧了文旅产业的变革,催生了一系列融入“双循环”、促进新消费的新型旅游产品。

  昨天,还发布了2020年度“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文旅融合标杆项目”和2020年度“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运河名镇”的评选结果,并举行颁奖。沉浸式感官体验剧《声入姑苏•平江》、古镇模拟经营类手游《江南百景图》、今夜“梁”宵—无锡夜市一条街、镇江宝华山“醉美夜千华,果酒百里香”等9个项目荣获“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文旅融合标杆项目”,无锡荡口古镇、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扬州市邵伯镇、丹阳市陵口镇等8个小镇荣获“消费者最青睐的江苏运河名镇”。 (璎珞)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