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 > 运河大家谈 > 正文

戴斌:游运河,可以用时间换空间

2020

09/05

10:01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近日,细心的市民或许会发现,位于惠山古镇下河塘的导览牌上,多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LOGO字样和图案标识。据了解,这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识形象系统,是由汉字运河组成的水纹,水纹可以首尾连接,连续不断,象征大运河延绵不断地从历史中缓缓流向未来。当天,论坛首场主旨演讲就是《文化自信·运河表达》,演讲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开场即说:“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无锡,总结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江苏经验,探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略,可以说躬逢盛世,正当其时。”

  戴斌认为,大运河具有2500年的漫长历史,但时至今日,大运河有的军事、漕运、水利等功能已经被铁路、公路、南水北调等工程所取代。在他看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不可能也不必要穿越历史回到过去,而是要在功能重构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产以当下的意义。以旅游的名义开发文化资源,不只是单纯复原历史的时空,而是基于文脉梳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让大运河成为沿线省市城乡居民的品质生活空间,也让所有认同大运河、向往大运河的异国他乡的游客方便到访,并获得更有品质的体验。

  对于绝大多数游客而言,一次性游遍运河沿线所有地段和标志性项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么办?戴斌提出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如烟花三月可下扬州,炎炎夏季去杭州看荷花,中秋月圆时分就来无锡,可谓“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

  最重要的是,作为世界遗产的大运河天然具有教育、研究和传播的功能,决不能以保护的名义而把文化公园封闭起来,动不动就“闲人免进”。“如果把文化搞成了传统文人小圈子里自我欣赏的东西,那将是文化公园建设初衷的背叛。”戴斌直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经验表明,越是走近民众生活,就越有利于文化传承。只有让国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地接触、体验和感悟文化,文化才可以为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为更多人所理解、认同,进而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